最近我把改革开放时期所赖以支持的生产率做了一些分析。我们发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整体上支撑了中国经济56%的提高。但还有44%就来自于三个产业之间资源的重新配置,特别是劳动力的重新配置。
也就是说,农民工过去在农村、在农业是剩余劳动力,他不生产什么东西,有他和没他对农业生产是没有影响的,因此他从劳动生产率极低的部门转向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更高的部门,总体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所以这三个部门之间重新配置资源,构成了44%。其中,资源重新配置的部分,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做静态的重新配置效率,这部分贡献的比较少。更多是来自于哪些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就追逐着流向了哪些产业,这叫动态的转移效应,这部分贡献了39%,合起来是44%,而44%加三个产业贡献的56%,就是100%。但是这些因素,在今后同样也会下降。
我们跟发达的经济体不太一样,因为他们经过长期的制度变迁,已经把所有的潜力发挥出去了,所以保持在3%的速度是理所当然的,已经算很不错的了。但是在中国,我们还有很多体制性的障碍在妨碍着生产要素的积累和配置。近几年有很多人都在说,中国农民工在倒流,在回家。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察,这些农民工不断进城,到了一定年龄他就回去,很多年一直在这样进行着。但是过去是进城的人口大于回去的人口,所以出现了农民工进城量的增长。现在因为16岁-19岁的农村孩子越来越少,同样多的人回去,但是没有更多的人进城了,所以表现为农民工倒流的现象。
(安古丽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