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牢牢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牢牢把握着力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指导地位上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永远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根本指南,背离或放弃这一老祖宗,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不忘初心,全面系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练好“看家本领”,结合新实践作出新的理论创造,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地在教学和研究中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自觉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统一起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决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在研究导向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谁、为了谁,做到为人民群众做学问、为人民群众拿笔杆子,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决不能局限于为精英服务,决不能搞脱离人民的“小圈子”,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研究为民、应用于民,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出书斋、扎根人民,到人民中去用心体察民情,努力从人民群众广阔而丰富的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把论文写在群众中,使研究成果始终保持群众立场和生活温度,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在实践运用上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时代问题的学术关怀与话语实践,用学术关怀回应时代实践中的特点、变化、发展,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的动力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不仅承载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内容,更以一种实践力量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发挥凝聚与教育作用。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格局总体态势,要坚定文化自信,通过正确阐释、广泛宣传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中国方案,赢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始终牢牢占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让中国故事传得更远、中国声音唱得更响。
二、唱响哲学社会科学的江西好声音
认真学习贯彻“5·17”重要讲话和《意见》精神,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创新,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加强社科品牌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赣鄱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里一朵璀璨的奇葩,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一系列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不断加强对以井冈山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赣鄱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赣味特点的“赣字号”品牌,不仅要让人记住“景德镇瓷器”“江西风景独好”这些“江西元素”,更要让人知道哲学中的“赣鄱因子”、理论中的“江西声音”,着力加强既有地域特色又有学术价值的优势学科与精品工程建设,形成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优长与特色学科。打造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的一批高端智库,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社科研究项目为载体,以新型智库建设为“支点”,撬动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大力开展理论阐释、政策研究和实践探索,努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加强社科平台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等“四大平台”建设,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工程。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充分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的示范作用,把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重中之重,把深化对重大理论、现实问题和实践经验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努力推出一批能够在全国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标志性成果。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战斗堡垒”作用,建设一批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研究宣传、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强化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的“红色阵地”作用,做大做强党报党刊党网的理论宣传,推进基层理论宣讲深入开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江西声音,有效打通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
加强社科人才队伍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关键在人才。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主力军作用,着力培养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知名教师,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一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在学科领域有影响的知名专家和更多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制定实施加快智库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理论联系实际,既能跟踪当代前沿理论又能对接党委政府重大战略决策咨询的智库人才队伍,培养一支在基础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在应用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理论研究队伍。善于坚守互联网这一意识形态理论的前沿阵地,努力培养一支互联网方面的理论先锋人才队伍。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不断完善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加大优秀社科人员的培养引进力度,努力构筑社科研究的人才高地。
(作者: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