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核心要素

发稿时间:2017-06-07 12:50:02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陈家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共产党人价值观,不断坚定和提高政治觉悟”。中共中央办公厅在今年3月印发的《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大办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共产党人价值观”。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关键是倡导和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

  共产党人价值观内涵丰富,发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刚健质朴的革命文化、发展于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炼共产党人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需要对影响广大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念不断进行归纳、归类、归宗,形成若干具有高度共识和价值共鸣的“元概念”;继而对这些“元概念”进行深入阐释,充分对接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融入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中,由此完成核心价值观提炼建构与涵养深化的一个完整回路,从而实现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广大党员干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针对核心价值观简洁明了、易记易懂,又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特点,基于长期的工作和研究,笔者将共产党人核心价值观初步提炼为“忠公清实明”,以下分别简述之。

  一是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就有“忠”的深厚文化底蕴。中国共产党赋予“忠”以新的深厚内涵和时代价值。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强调要忠于党、忠于人民。

  一方面,忠诚是无数共产党人用信仰和理想、生命和鲜血淬炼的核心价值,成为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有人曾问邓小平,“长征那么艰难凶险,你是怎样走过来的?”他坚定地说:“跟着走!”面对长征中的艰难困苦,许多人不知道部队要往哪里去、最终到何处,但坚信“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杨靖宇在1939年秋冬“反讨伐”作战中,最后只身一人与敌周旋5昼夜,直至弹尽粮绝,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净是枯草、树皮和棉絮,无一粒粮食。在各个历史时期,多少共产党人为信仰而牺牲,为使命而奉献,为忠于党和人民而履职尽责、鞠躬尽瘁。那些落马的腐败分子,归根到底就在于摈弃了忠诚这一核心价值,以致腐化变质。

  另一方面,忠诚具有纯粹的、具体的、无条件的特性,具有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实际行动的坚定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会议上对忠诚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在对党忠诚问题上,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纯粹。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要求县委书记首先做政治的明白人,强调“对党绝对忠诚,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执行党的纪律和规矩,真正做到头脑始终清醒、立场始终坚定”;要求全党同志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这些要求,尽管是对不同群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出的,却对“忠”这一核心价值的内涵进行了明确和拓深。

  二是公。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公文化”源远流长而深厚。共产党人更是拓展了“公”的内涵与境界,公道、公正、公心,成为共产党员的价值信守和基本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对“公”这一核心价值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和明确要求,主要体现在: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有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才能把群众装在心里,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领导干部必须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这些论断和要求,充分彰显了“公”这一核心价值对共产党人的影响力、约束力。

  一方面,“公”体现在共产党人的价值信念上,就是一心为公、为民造福,践行党的宗旨。90多年来,共产党人秉持这样的信念与情怀,把人民的幸福始终放在心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指出“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要求共产党人必须有“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的情怀,要“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凡此,皆彰显“公”这一核心价值的情怀与力量。

  另一方面,“公”体现在共产党人的价值准则上,就是公正办事、公道用人,恪守党性原则。毛泽东曾为自己定下“三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县委书记谷文昌反复叮嘱“不许沾公家的一点油”,当他发现县委机关食堂炊事员给自己的小儿子多打了点菜,从此便禁止孩子到食堂买饭。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正是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标注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气质,无数共产党人正是以公心、公正、公道筑就了一道道可歌可泣的丰碑。

  三是清。崇清尚洁自古就是贤者的价值守望。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清正、清廉是信念,更是守则。“清”这一核心价值,融合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清”的文化认同、古贤对“清官”的价值守望,融合了共产党人甘于清贫、艰苦奋斗的精神文脉,清正廉洁的思想境界与价值操守,融合了党和国家对党员干部的治政施政要求。

  一方面,“清”体现为甘于清贫、艰苦奋斗的崇高情怀。1940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延安的见闻,改变了他的看法:“我曾亲眼见到总司令朱德自己装了饭,和勤务兵一起狼吞虎咽,吃了个饱。”在重庆,蒋介石请他吃了一顿800大洋的盛宴。在延安,毛泽东则用亲手栽种的蔬菜和邻居送来的一只母鸡宴请他。他当时就感慨:“得天下者,共产党也,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今天,我们已经告别那种极度贫困的年代,但艰苦奋斗、节俭持家的精神永远不能丢,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多次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正确行使权力,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凡此,皆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清”的红色基因。

  另一方面,“清”体现为清正、清廉、清明的政治操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从严从细管党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从作风建设这个环节突破,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全面强化党内监督,遏制腐败滋生蔓延势头,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使一大批违规违纪问题得到纠正,一大批“老虎”“苍蝇”受到惩处,党内清风正气不断上升,歪风邪气受到极大遏制,党心民心受到极大振奋,从根本上讲都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清”这一核心价值的深刻坚守,集中体现了对清正、清廉、清明价值准则的全面校正。

  四是实。中国人自古就把“实”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予以倡行,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倡导,亦有“清谈误国”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人赋予“实事求是”以更深刻的内涵。

  一方面,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说:“我是实事求是派。”在革命岁月,我们党在实践中大胆探索,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在建设年代,我们党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探索走自己的路。在改革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实”具有非常丰富的思想方向、价值导向、工作取向。体现在价值观和方法论上,就是以实为信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以实事求是为灵魂和精髓;体现在政治伦理准则上,就是求真务实、崇尚实干,恪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理念,坚守“三严三实”准则,从严上要求、在实处着力,注重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体现在行动取向上,就是重实际、求实效、鼓实劲、出实招,注重兢兢业业勤政实干、脚踏实地勇于担当。

  五是明。古代贤圣皆以兼听为明。中国共产党人以洞明世界大势、洞明国家和民族前途和命运、洞明自身建设而立身,以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前行,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明”的核心价值理念,使其成为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实现“内圣而外王”的关键路径。

  一方面,“明”体现在修养之道上,是一种党性锤炼。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明”的核心价值内化为共产党人的自我约束、自我修养,主要表现为:光明磊落、襟怀坦荡,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有自知之明、兼听而明,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汲取群众智慧,杜绝刚愎自用;勇于自我革命、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致力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另一方面,“明”体现在治理之道上,是一种进取精神。首先是时刻对我们党所处历史方位予以深刻洞察而葆有的那么一种忧患意识。中国共产党人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而是既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又富有强烈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等忧患意识。1949年,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深刻指出:“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这种深沉的忧患,使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永不自满,始终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其次是时刻对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面临的风险挑战予以清醒认识而葆有的那么一种改革创新精神。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在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强调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重视基层探索实践,始终注重加强学习,不断为中国这艘巨轮开辟胜利前进的道路。这种强烈的改革创新精神,使我们党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保持着旺盛的改革创新精气神。

  价值观的提炼和概括不易,价值观的涵养和践行更不易。而文化的效力,往往是需要积十年甚至数十年之功,才会真正产生那种不可逆转的影响力,进而逐渐内化为人们的血脉和基因。然而,当我们以共产党人价值观为核心,大力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党内政治生态的土壤就会得到持续的改良,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就会有一个显著的改变,进而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作者系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