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杆’不是去到零”
6月4日,在2017年清华五道口金融论坛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兼院长吴晓灵表示,“去杠杆”是一个动词,而不是完全去掉杠杆,这个杠杆不是去到零。
对于我国的杠杆率情况,吴晓灵指出,我国的整体杠杆率是可控的。她指出,任何一个经济活动没有杠杆是不可能的,现在关注到的中国经济整体杠杆率在全球是中等的、可控的,但是中国杠杆率的结构是不合适的,中国的居民杠杆率最低,政府的杠杆率尚可,而企业的杠杆率在全球是最高的,企业是生产的主力,如果企业不能从沉重的债务中解脱出来,对于提高经济效率是没有好处的。
对于企业杠杆率,吴晓灵指出,在严厉控制政府债务率上升的同时,努力进行金融的改革,让企业能够把杠杆率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
此外,吴晓灵在谈及影子银行时表示,影子银行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我国金融制度并不完善的产物,并不能人人喊打,它虽然发展畸形,却是直接融资的一部分,要看到它在发展直接融资方面的重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隐患。
“一行三会”联手“去杠杆”
此轮“去杠杆”的思路在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之后,实体经济部门通过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债转股试点、资产证券化探索等多种措施,使债务成本有所下降,但杠杆率没有停止继续上升的趋势,债务压力并没有充分释放。
自去年“一行三会”集体出动推出多项“去杠杆”举措。在货币政策上,自去年三季度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通过“缩短放长”抬升资金成本,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去杠杆”。去年8月,央行重启了14天期和28天期逆回购操作,向市场表明拉长资金期限来降低债市杠杆水平的意图。
今年一季度开始,央行将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资产增速纳入广义信贷增速考核,以约束银行表外资产的扩张速度。
除了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趋严、考核加码外,今年4月,银监会两周连发7个文件,将这场金融“去杠杆”行动推向了高潮。银监会密集下发了《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银行业“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等多个监管文件,重点指向同业、银行理财、委外等业务,引导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严控期限错配和杠杆投资。
此后,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也陆续出台针对各自监管领域的“去杠杆”政策。
黄金钱包首席分析师肖磊表示,“去杠杆”是防范金融风险的一贯做法,各国在收紧监管方面都会“去杠杆”,比如2008年后,美国就开始大规模“去杠杆”,房地产等市场的信贷开始收紧。目前国内“去杠杆”是多方面的,包括资本市场,防范各类杠杆资金进入股市;房地产市场收紧信贷,债券、保险等市场也加强了监管,且逐步抬高了利率。
“去杠杆”成一把“双刃剑”
“去杠杆”有利于防范产生资产泡沫、监管套利以及经济脱实向虚等风险,但在分析人士看来, “去杠杆”也是一把“双刃剑”,要把握好度,如果过度“去杠杆”,也会给实体经济带来“伤害”。
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指出,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推进,实体经济可能会受到负面冲击,市场的信用风险会加大。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表示,中国政府的金融监管长期面临“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周期,当前的金融“去杠杆”,各个监管部门可能有“矫枉过正”之嫌。特别是“一行三会”累积叠加的强力监管举措,可能会产生社会融资规模自我强化的萎缩,引爆或放大金融风险的可能。
对于金融“去杠杆”带来的影响,黄志龙指出,金融“去杠杆”将带动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利率上升,进而通过债券融资萎缩、信贷投放下降和抑制表外融资等多种渠道带动社会融资增速放缓,导致实体经济资金面趋紧,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至于这一影响会持续多长时间,需要观察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和决策部门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
肖磊表示,后果短期来说,会带来各类资产价格的下跌、流动性的紧缩,以及利率的上涨。但只要存在金融市场,杠杆就肯定存在,杠杆率也是调节经济的一种方法,由于中国目前债务水平已经偏高,杠杆率本身是比较高的,但中国经济目前基本面问题不大,因此降杠杆的风险率不高。
金融“去杠杆”将更加温和
对于如何把握“去杠杆”的力度问题,分析人士指出,“去杠杆”应分部门操作,在多位受访人士看来,金融市场的“去杠杆”仍需持续,不过将更加“温和”。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去杠杆”作为经济结构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操作层面,必须了解哪些杠杆要去、哪些杠杆要稳、哪些杠杆要加。基本判断是:政府部门的杠杆要加,否则经济矛盾就会凸显;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要“去杠杆”,居民部门则要稳杠杆。
在黄志龙看来,“去杠杆”应该区分不同的部门,金融部门应该经历“去杠杆”的过程,这也是当前监管部门正在积极推进的。非金融企业部门也应该面临“去杠杆”或者“稳杠杆”,而在企业部门中,国有企业则是“去杠杆”的重点,民营企业应适当鼓励“加杠杆”,金融机构在支持民营企业扩大投资中应有所作为,而政府部门特别是中央政府部门仍然有“加杠杆”的空间,居民部门在经历过去一年多的快速“加杠杆”,今后一段时期应该是“稳杠杆”。
事实上,虽然金融“去杠杆”一直在持续,但近期“一行三会”频频释放温和“去杠杆”的政策信号。5月5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有关证监局近日督导部分证券公司对照法规要求开展资管业务自查,是前期监管工作的延续,并非新增要求;5月12日,央行进行4590亿元MLF操作,给市场流动性“解渴”;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表示,“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在5月12日的“银监会近期重点工作通报”通气会上,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局长肖远企表示,对于近期出台的监管检查要求,银监会是有计划地实施,有步骤地推进,做好工作步调和时间安排的统筹协调,为各项工作落实时限设置一定间隔,实行错峰推进。
对此,黄志龙表示,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始终是平衡的艺术,既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累积,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又要不影响金融体系配置资金的效率,监管部门始终要从中取得平衡。
北京商报记者 闫瑾 刘双霞/文 代小杰/制表
监管层释放温和“去杠杆”信号
5月5日证监会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有关证监局近日督导部分证券公司对照法规要求开展资管业务自查,是前期监管工作的延续,并非新增要求
5月12日银监会
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局长肖远企表示,对于近期出台的监管检查要求,银监会为各项工作落实时限设置一定间隔,实行错峰推进
5月12日央行
央行进行4590亿元MLF操作,为市场流动性“解渴”。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表示,“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实际效果可能是放松银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