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仁、同学们:
非常高兴能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统一高考制度的建立,文革当中一度断了11个年,改革开放后又重新恢复,到今年整整40年了。应该说,高考制度为众多学者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拓展了社会流动通道,对于中国的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不仅最大程度地维护了教育公平,而且为后来陆续实施的一系列国家招生考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但是,实事求是地讲,近年来高考招生考试也广遭社会诟病,要求进行改革的呼声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回顾过去是为了做好当下,更要面向未来。
第一个方面,我想谈谈高考改革的动因和目标。一是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40年前,我国刚刚文革结束,进行拨乱反正,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的经济目标也从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建设小康社会,再到现在提出来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也从过去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到现在的创新驱动。我国高度重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科学技术进步非常迅猛、学科综合化、科技领域产生重大突破以及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等等,这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要求大学必须培养全面发展、多元化、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素质的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二是要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40年前,我国还在强调“两基攻坚”,“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处在精英教育阶段,现在已经进入大众化、普及化的阶段。现在我国强调要发展公平优质的教育。就高等教育而言,规模急剧扩张,已经进入大众化时期,在过几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高校分层分类的趋势非常明显,人才选拔的标准和方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就基础教育而言,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普及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步伐也在加快,预计到2020年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改革、学生评价制度改革、教学方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就得到了基础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打破现在高考标准单一、“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如何科学地选拔合适的人才进入高校深造,同时又能起到高考招生制度能够科学引导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是国家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三是国家面对公平性的严峻挑战。一方面,在高考招生制度实施当中出现的偏差,背离了国家制度设计的初衷,影响了社会公平。比如说,高考加分政策,其设计初衷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局部失控,导致舞弊。招生录取问题、考试舞弊问题都出现了种种违背教育公平的现象。同时,高考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不断出现,使高考制度的公平性也面临着挑战。例如,异地高考问题,几年前并不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们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开始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凸现出来。在高考政策设计初期,相关部门对这些问题是没有考虑到的,或者是考虑不够的。在精英教育阶段,弱势群体入学机会的问题并不太突出。事实上,精英教育就是从一大批人当中选拔尖子人员进入大学深造。而现在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弱势群体入学机会问题,特别是其进入重点高校的学习问题就逐渐突出。高考移民问题同样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高考除了选拔人才的功能以外,还具有社会流动的功能,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公正。倘若从个体考生希望通过考入大学改变个人命运和家庭状况来考虑,对农村考生而言,高考则是跨越跨城乡二元结构,实现阶层流动的主要通道。由于高考制度的公平性不断遭到侵蚀,解决问题又受到多元化诉求,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高考制度必须要调整政策,实行综合改革,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已经开始,由于其事关上亿学生的前途,社会的关注度极高,涉及到观念的转变、制度的更新、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需要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高校和中小学、教育系统内部和教育系统外部能够进行协调配套改革。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让公众认识到高考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对改革的成果有理性的认识和合理的期盼。本次高考改革即按照遵循规律和试点先行,协同改革,稳妥改革的策略开展。
第二个方面,高考改革的价值选择和利益冲突。
就高考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而言。一是通过调整招生计划分配,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比如,进行招生计划增量动态调整,缩小省和省之间的高考录取率的差异。调整部属大学的招生计划,通过农村地区的贫困考生的定向招生计划来增加农村地区考生上重点大学的人数。
二是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的分类考试,现在条件较好的高职高专已经开始实行注册上学,英语科目实行一年两考,学生在高考中自选三科等等,都需要学生做出自主选择,这就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另外,要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科学选拔合适的人进入大学深造。高校要探索多元录取,取消本科招生录取批次,尝试自主招生、注册招生、定向招生、破格录取等多种多样的招生方式。清理和规范加分政策,构建公平录取的招生环境。高考改革的这些价值取向都是非常清晰的。而在这种价值取向的改革中,必然会出现利益博弈和价值选择。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就会增多,不同利益群体会强烈地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利益诉求往往是通过价值观的方式来体现社会舆论、政策制定和学术争论,体现在矛盾的甚至是相悖的价值取向中。这些特征就使得政策决策、教育改革举措的出台往往成为不同利益群体利益博弈的过程。要适当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价值诉求,能够争取最大限度价值共识。只有这样的高考改革方案才能被接受,改革才能被推进。对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进行综合和平衡,甚至做出某些妥协的政策又会受到某些利益群体的质疑和批评,这也是现在高考改革的难点。涉及到高考改革的政策都充满了利益选择的冲突和博弈,像异地高考政策,去年28个省市都出台了异地高考方案,12万多考生符合异地高考条件,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参加高考。但是到现在还是批评声不断。取消体育特长加分,这个命题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制定过程中还是有不同的观点,在执行过程当中还必须稳妥实施。在2015年体育艺术特长招生的过程中仍保留了一些项目,就是考虑到了政策的延续性,但把最高赋值限定在了5分,去年则全部取消。
高考改革牵涉到了多元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观不同的背后就是利益冲突。应该说中央政府和区县政府、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在高考改革过程中都存在利益博弈;不同社会阶层、性别之间也都存在利益冲突。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分省定额、划线录取,有观点认为这就导致了省级政府和区县政府、区县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像加分政策、自主招生的试点、综合素质评价这样的改革,有观点认为对中上阶层的考生有利。统考科目的改革,包括语数外三门科目,有观点认为这会造成性别上的差异。事实上,每一种改革都会有不同的观点。
教育的价值有为理性价值和工具价值之分。教育的理性价值强调陶冶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科学选才,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选择。而教育的工具价值更看重教育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功能,这与社会公平、公正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强势群体强调教育的理想价值,而弱势群体更看重教育的工具价值。无论怎样,这次高考改革按照每个人的意愿和能力,提供相应的教育。发展每个人的天赋才华,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增加高校选才的自主性,把过去注重补差的教育转向扬长的教育应该是这次教育改革的亮点之一。在有关高考改革的观点当中,有观点认为改革会伤损弱势群体的利益,固化社会阶层,使寒门再不能出贵子。但是这次改革已经考虑到了这种顾虑,比如清理和规范加分政策、优化公平录取的政策环境、分别出台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和国家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中央计划,这些措施的出台就是促进入学机会的公平。
教育的公平分为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就是指能力相同的人应该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就这方面而言,政策调整和增量改革对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进行补偿。教育的纵向公平是指能力不同的人享受不同的受教育权利。这就需要增加高考的科学性和选择性,让真正有能力的人能够脱颖而出。教育公平不是教育平均。不是让每一个人享受同样的教育,这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而是让每个人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当然,这种因材施教、个性化、多样化的道路是一个非常艰难和漫长的过程。另外,高考改革价值选择需要与时俱进。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在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巨大的背景下,发达地区应当以教育的理想价值为主,兼顾工具价值。同时,允许不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适度地追求教育的工具价值。随着高校的数量和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等教育质量得到了广泛关注。高等教育要从过去的规模发展和空间拓展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主的内涵式发展。这说明高考乃至教育的理想价值开始得到了重视。强调素质教育、科学素养的养成、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的本质等等都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产生的。当然,在一方面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追求教育公平和正义的同时,也要强调教育的理想价值,追求效率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在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当中,应当兼顾教育的工具价值和理想价值,兼顾效率与公平,兼顾科学性与正义。同时,要增强对教育政策的理解力。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和利益诉求的平衡是非常复杂的,体现了教育决策者对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趋势的价值判断,政策的制定需要突出重点,落地实施。我们对政策批既要有批判性也要有建设性,不能仅从某一利益群体的利益和立场出发来评判高考改革,关键应当从多元利益主体平衡的角度,从历史进程的视角,立足整个国家的利益来理解当前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稳妥地推进高考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