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繁荣中国学术 发展中国理论 传播中国思想

发稿时间:2017-05-19 23:07:3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伟光

  今年5月17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之际,习近平同志专门发来贺信。这是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全体同志的巨大关怀、鼓舞和鞭策,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高度重视。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贺信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理念,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努力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位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家队”,必须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好“真懂真信、为什么人、怎么用”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研究工作和各项建设的全过程,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学术发展、分析解决学科领域重大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理念,勇于创新创造,多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学术成果,努力培养忠诚服务党和人民事业、值得党和人民信赖、对党和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

  深入学习、研究和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同志们一定要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下功夫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增强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增强用以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自觉性坚定性。围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各学科领域确立一批研究选题,组织精干力量,深入研究阐释,推出更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入脑入心、书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篇章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深入实施报刊出版馆网库志和学术评价名优工程,把宣传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传播平台的重要内容;积极参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扎实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工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工程,全力打造并用好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信息情报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等七大马克思主义研究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实施好“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加强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研究智库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充分发挥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的思想库作用

  习近平同志在贺信中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加自觉地以研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深入研究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在研究回答中体现自身价值、实现自身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和集中攻关,推出对党和国家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优秀成果,不断提高服务党和国家决策的能力和水平。高质量、高起点推进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工作,加快形成院级、所级、专业化智库“三位一体”的智库建设格局,着力打造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国家级高端智库群。充分发挥学科齐全、人才集中、资源丰富、综合研究能力强的优势,将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聚焦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切实提高研究质量,多提出有特色、有深度、有真知灼见、切实管用的对策建议,充分发挥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的思想库作用。

  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习近平同志在贺信中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们一定要切实肩负起这一光荣使命,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深入实施“学科建设登峰战略”。着力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基础学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具有龙头作用的优势重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形成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的学科体系。

  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瞄准学术前沿,着力提高学术品质,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逐步提升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的产出能力和水平,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概念、新理论和创新学术体系。

  加强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展示中国学术的特色和优势,打造国际社会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着力体现中国思想、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不断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推进评价体系创新,建设好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抢占学术评价制高点。

  为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同志在贺信中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为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我们一定要深入实施中国学术“走出去”战略,积极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打造高端国际论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阐述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我们要充分发挥在功能定位、交流资源、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与世界各国展开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的思想学术对话,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努力将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国家学术对外交流与合作窗口。增强议题设置能力,积极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声、善于发声,开辟一条以学术交流为特色、以中国研究为载体的学术“走出去”新路。组织实施好国家级对外智库和人文交流项目,包括中国中东欧国家(16+1)智库交流合作网络、中国印度智库论坛、中国韩国人文学论坛等,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组织和中国研究中心,逐步形成中外合作建设、合作运行的海外中国研究中心网络,成为对外阐释传播中国思想理念与核心价值、中国发展道路与发展经验的重要平台,为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