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两部世界地理名著在清代的命运

发稿时间:2017-04-27 10:27:28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赖某深

   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前提是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在这方面,早期来到中国、对中国友好的西方传教士做出了一定贡献。本文所涉及的,就是明末清初来到中国的两位西方传教士用中文描绘世界图景的著作——明末来华的艾儒略所写的《职方外纪》、清初来华的南怀仁所写的《坤舆图说》。

  最早的描绘世界图景的一部奇书

  1623年,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完成《职方外纪》一书,当年秋付梓。这是第一本用中文写的世界地理著作。全书共五卷,卷一至卷四历述世界各大洲及其主要国家的情况,卷五为四海总说,专述海洋知识,分海名、海岛、海族、海产、海状、海舶。全书介绍了鲜为中国人所知的大陆国家42个、岛国21个、海洋名称27个。

  《职方外纪》的价值和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首次向中国人介绍了欧洲的世界地理学说,包括地圆说、地心说、五带说以及地球上陆地、海洋状况,16世纪世界各国状况。首次向中国人介绍了“洲”的概念,以前中国人所写的地理书和游记(如赵汝适的《诸蕃志》、张燮的《东西洋考》),都没有洲的概念。在《职方外纪》中,艾约瑟引入了“五洲”的概念,并在各洲总说下列出了各个国家的名称及其概况,这对中国传统的地理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其二,首次向中国人介绍了哥伦布(“阁龙”)发现新大陆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并指明了从欧洲到中国的两条海路。

  其三,在写法上,为了吸引中国读者,《职方外纪》特别注意选择介绍一些世界各地的“奇事”“奇人”“奇兽”“奇观”,书中所写到的奇闻异事、奇风异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瑰丽的世界图景。这些不仅大大扩展了中国人的眼界,而且有助于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形成。

  但就是这样一部世界地理著作,在晚明激发了一些士人的好奇心,得到了高度评价和赞扬,在清代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看看《职方外纪》在后世的影响,也许能从一个侧面看出近代中国之命运。

  《明史·艺文志》地理类书目中,列入的欧洲人专著仅见两种,其中之一即为《职方外纪》,说明这部著作在清初还受到重视。

  成书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的《清朝文献通考》对《职方外纪》的评价是:“至意达里亚(意大利)人所称天下为五大洲,盖沿于战国邹衍裨海之说……彼所称五洲之说,语涉诞诳。”认为《职方外纪》内容荒诞无稽,根本就不相信五大洲学说。

  乾隆钦定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职方外纪》的评价是:“所述多奇异……然天地之大,何所不有,录而存之,亦足以广异闻也。”

  官修史书态度如此,私人著述又如何呢?同样也对西方地理学说采取了无视和否定的态度。

  比如,清初最负盛名的地理著作——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就看不到一点西方地理学的影响。

  18世纪中叶,身为澳门同知的两位官员合著的《澳门纪略》,虽然抄录了许多《职方外纪》的资料,但同样否认西方的世界地理观念。

  19世纪40年代魏源所写的《海国图志》,抄录了《职方外纪》百分之八九十的内容,但他同样否认了地球分为五大洲的说法,仍然坚持中国是天下中心的说法。在《职方外纪》成书200多年后,传统观念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国人世界地理观念反而不如明末,怎不令人感慨?

  皇帝老师所写的世界地理著作

  在《职方外纪》出版半个多世纪后的1674年,《坤舆图说》面世。作者是比利时传教士费迪南·弗比斯特,汉文名字叫南怀仁,字勋卿,又字敦伯。他于1658年来到中国,因精通科学和技术,撰写了大量的天文、地理著作并擅长制造火炮,受到中国人的尊敬和赞扬。他是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深得皇帝的信任。

  《坤舆图说》是对南怀仁同年编撰的世界地图——《坤舆全图》的解说。凡二卷,上卷自然地理,下卷人文地理,卷末附《异物图》(介绍世界珍禽异兽,并有图示)和《七奇图说》(介绍世界古代的七大奇迹)。书中主要内容是对《职方外纪》的缩写和增补,但是又有着显著的不同。

  其一,引进自然地理学,对地球的形状,环绕地球运动的月球所造成的潮汐周期运动,大气潮湿经浓缩形成云雨,不同气候造成文化的区域差异,人类赖以生存的河流的起源、山脉的形成、空气的运动等自然现象做了系统解释,这是《职方外纪》所没有的。

  其二,《坤舆图说》批评中国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迷信态度,批驳有关月食的错误说法,甚至攻击古代传统的宿命论:地震是由蛟龙造成的,或者巨大的海龟驮着大地使之平衡。这本书对地震现象做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

  其三,正如书名所揭示的,《坤舆图说》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世界地理著作,不仅文字引人入胜,而且在书末附有图集,其中有23种珍奇动物的图,一艘巨大的在海上航行的船,还有世界七大奇观和一个古罗马的竞技场,容易对读者形成巨大的视觉冲击。这也是《职方外纪》所没有的。

  《坤舆图说》虽然两次辑入皇家丛书——《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但是官方对书中的内容却抱有怀疑态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七一史部地理类四载:“《坤舆图说》二卷,内府藏本。国朝南怀仁撰。怀仁,西洋人,康熙中官钦天监监正。是书上卷自《坤舆》至《人物》,分十五条,皆言地之所生。下卷载海外诸国道里、山川、民风、物产,分为五大洲,而终之以西洋《七奇图说》。大致与艾儒略《职方外纪》互相出入,而亦时有详略异同。”然后引述东方朔《神异经》和周密《癸辛杂识》的记载,接着评论道:“此书记此事亦全与相合,疑其东来以后,得见中国古书,因依仿而变幻其说,不必皆有实迹。然核以诸书所记,贾舶之所传闻,亦有历历不诬者。盖虽有所粉饰,而不尽虚构。存广异闻,固亦无不可也。”可以看出,四库馆臣对《坤舆图说》的内容是半信半疑。

  私家著述的态度又如何呢?张潮《虞初新志》卷19收入了《七奇图说》,王士祯《池北偶谈》第24卷引用了七大奇迹的故事,《澳门纪略》大量引用了《坤舆图说》对珍禽异兽的描述。但是他们只是对奇闻异事充满好奇,却对书中介绍的世界地理学说视而不见。

  南怀仁应该对康熙皇帝世界视野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康熙晚年,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并且经常探讨中国和欧洲的海上交往,他甚至预言:“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不幸的是,后面的历史被康熙皇帝言中。但是无论是皇位继承者,还是中国知识界,都普遍缺乏忧患意识和危机感,都把他的警告当作耳边风。

  自从明末以来,传教士编绘的世界地图、撰写的世界地理著作不绝如缕,然而中国知识界却是持怀疑态度,“视同邹衍谈天,目笑存之而已”。日本学者稻叶君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艾儒略所著之《职方外纪》、南怀仁所著之《坤舆全图》,皆足以启发当时中国人使知世界大势,然中国人等闲视之,不精求也。”人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却很少有人深刻反思,究竟是什么导致落后。回顾世界地理知识输入中国的历程,不正说明缺乏危机和忧患意识,不了解世界大势,闭目塞听、坐井观天导致中国闭塞落后吗?到鸦片战争隆隆炮声响起来后,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居然不知道交战对手英国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到了惊人的程度。虽然林则徐、魏源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但时间未免太晚,而付出的代价也实在太大了。■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