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多策并举补短板
所谓“加法”,我理解应该是:凡是有利于补短板的都属于加法。从当前来看,有三个方面的重点:一是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补齐要素短板。其中特别是补齐人力资本的要素短板,培养包括从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职业训练水平很高的产业工人队伍,追求人口的“质量红利”。二是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补齐质量短板。包括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增加高质量、高水平产品的有效供给,重建老百姓对国货的信心,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三是适应经济结构升级的需要,补齐制度短板。“软短板”在一定程度上比“硬短板”对经济的影响更大。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保护产权,还要努力消除执法监管中存在的差异性监管、监管套利和劣币驱逐良币等现象。
“减法”:积极主动去产能
所谓“减法”,判定标准应该是:凡是现在已经走过头了需要拉回来的都属于减法。在当前来看,一是要继续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特别是市场主体的直接干预,让市场真正能够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二是要继续降低全社会的营商成本,给企业减负,激发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三是要去掉拉低经济增长效益、加大经济金融风险、扭曲社会资源配置结构的存量生产力,扎实有效去产能、去库存。
“乘法”:切实提高生产率
所谓“乘法”,则应该是:凡是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都属于乘法。乘法与加法的区别是:算数级数与几何级数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当前的重点有三个:一是新产业。新产业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往往伴随着新的技术进步或商业模式的创新,自然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此,毫无疑问应该鼓励发展。即便暂时还只是星星之火,但“万紫千红总是春”。二是新空间。包括国内区域之间的优化布局、“一带一路”的推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等,这些都有利于优化要素配置结构,提高配置效率。三是新动能。每个人都在期盼着新动力的到来、成长和强大。其实,新旧动力之间原本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面。根据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从来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三大功能,其差别在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三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对我国目前来说,凡是一些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的力量都应该属于新动能,既包括以前没有的,也包括以前有但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重新焕发出的动力。需要指出的是,新动能必须是在解决了经济正常“循环流转”的基础上才能够谈得上的发展动力。所以,要实现向创新驱动的转变,首先要大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让市场活力充分迸发。
“除法”:下大力气除障碍
所谓“除法”,在我看来,应该是:凡是有利于消除发展整体性约束条件的都属于除法。与减法的区别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般与具体的关系。重点也有三个:一是下大力气治理多年来形成的经济生态污染,为中国经济战车顺利前行扫清障碍。二是下大力气除掉一段时间以来出现的“庸政”“懒政”现象,继续整治腐败,“动刀子”“出重拳”,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制度力量。三是下大力气除掉生产要素跨地区和全球流动的各种障碍。从国内讲,决不能再继续沿用过去的用“小政策”应对“大政策”、用“特殊性”抵抗“普遍性”的做法,加快形成有利于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的相关机制,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的有效流动,化解资源配置在全球和地区间不平衡、不协调;从国际讲,在当前全球“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的背景下,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支持、推动国际贸易、投资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给与需求结构的再平衡,需要统筹兼顾。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能够适应这样的过程的,符合辩证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经济的体魄之本是强壮的,上述四则运算的每一种方法都有三服药,总共十二副,如按此方坚持治疗,久久为功,虽然可能会经历痛苦的过程,但假以时日定会取得明显成效,中国发展一定能够创造新的辉煌。(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