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中国制造需要向服务化转型

发稿时间:2017-03-31 11:30:56
来源:经济日报

  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实际上是谋求价值链上的高端发展。我国制造企业不能局限于研发、制造和销售产品,还应提供个性化定制、智能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服务型制造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工程,未来还需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探索企业服务型制造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和解决方法——

  “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企业开展服务化转型,有利于改善工业产品供给状况,破解当前制造业面临的发展矛盾约束,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成立大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徐乐江说。

  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轮值理事长、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所长陈立辉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将以联盟网站为基础,建设中国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同时,整合优质的工业服务能力资源,形成服务体系,建立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科研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系统。

  助力制造业转型

  什么是服务型制造?徐乐江表示,服务型制造是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中心,以产业链利益相关方的价值增值为目标,通过对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的优化升级与协同创新,实现制造业价值链的延展和提升。

  《中国制造2025》也指出,中国制造要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认为,服务化是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服务化与高端化是升级,绿色化与智能化是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明显,服务业已经成为占比最大的产业。但产业结构转型背后却出现了产业结构“转型”未“升级”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不够。

  “制造业服务化,已经成为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服务型制造成为制造业中最具潜力的业务方向。”黄群慧指出,一方面,制造业服务化可以摆脱对资源、能源等要素的投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增加附加价值、提高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制造业是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部门,既是创新的来源方,也是创新的应用方,生产性服务业必须与制造业紧密结合。

  探索中国模式

  黄群慧认为,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也是产业门类、产业配套体系最完善、制造产品种类最丰富的国家,我国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左世全坦言,当前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相对滞后。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不到10%,发达国家已超过30%,个别领先企业如美国GE公司高达70%。

  “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以加工组装为主,目前在创新设计、系统解决方案、售后服务等领域发展较快,但在系统解决方案方面仍缺乏龙头企业。”左世全表示,中国发展服务型制造,要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工程总包、方案设计、融资租赁等服务业发展。

  “对于中国而言,服务型制造仍是较新的课题,各行业、各企业之间差异程度较大,要加快理论研究创新,研究符合中国制造业发展实际的基础理论。”陈立辉透露,联盟将聚集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以及行业机构等各方优质资源,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具有领先性、普适性、实用性的发展案例,并结合具体领域形成满足我国制造业发展实际所需的整体解决方案,转变过度投入、低效产出、低附加值的低端粗放发展模式。

  做好信息化融合

  如何发展服务型制造?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表示,要发展服务型制造就要把制造业与信息化融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整体处于“2.0”补课、“3.0”普及、“4.0”示范阶段,“十三五”期间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左世全也表示,发展服务型制造,要注重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在资产(装备)远程运营维护、预测性维修等方面加快布局发展,这也是美国工业互联网的着力点。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和产业利用,极大地推动了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新商业模式、新业态的创新层出不穷。目前,制造企业不仅局限于研发、制造、销售产品和提高简单的售后服务,而且向它的客户提供越来越多的高附加值服务,比如个性化定制、综合解决方案提供、智能信息服务等等。”黄群慧说。

  产品服务已成为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的主要基础,成为制造业竞争优势核心来源。比如,惠普、戴尔等计算机企业很早就纷纷从卖硬件向服务转型,IBM如今又提出向认知解决方案和云平台公司转型;宝马、奔驰等公司开展汽车分时共享业务等;我国制造行业也涌现出一批在服务型制造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企业。

  在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成立大会上,优必选科技创始人周剑介绍说,作为智能制造的延伸,智能服务是服务制造的重要模式之一。小米生态链产品总监夏勇峰也表示,万物互联孕育着巨大的市场,小米的产品设计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融入任何环境。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