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时代变化之大、社会发展之快超乎想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奇迹,也带来了社会各个领域全方位的变化。当前的中国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社会思潮呈现多样化态势,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增强自身的吸引力。越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环境中,越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沉着应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学生在比较鉴别中坚定“四个自信”,在社会发展中提高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是整个教育过程有序运转、目标任务能够最终实现的动力。目前高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是“90后”,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通过网络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更容易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接触到的价值观念也更为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靠硬性灌输效果不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高高在上、远离学生日常生活,而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引导学生掌握、运用科学理论的现实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各类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也未完全形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依然薄弱,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仍需巩固。要解决这些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摆脱“高冷”姿态,在平等交流中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看问题,为其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需要结合实际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尤其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过程中加强人文关怀。加强人文关怀,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学生作为目的,以促进每个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重要目标,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现实需要,在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引导他们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不断提升个人精神境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要相互配合,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涵养人格魅力,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理。在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的前提下,既要引导学生关注眼前的问题,更要指引他们关注未来的发展,在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中使他们正确认识所担当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第二,要以互联网思维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于网络的力量拉近与青年学生之间的距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将线下工作简单照搬到网络平台,也不仅仅是抢占网络阵地的问题,而是在认真了解和掌握新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情况下,找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方式。互联网思维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户至上,关注用户体验。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根据大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提供他们乐于接受的优质精神文化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引起共鸣,进而达到思想认同。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运用新媒体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共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增强其时代性和感染力。从教学实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一些教师存在知识面窄、授课方法落后等问题,实际教学中充满强烈的说教色彩,结果导致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明显的抵触情绪。我们只有改变课堂教学呆板、机械、枯燥的状况,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活”起来,才能吸引和感染学生。因此,必须做好内容上的有效转化和方式上的改革创新,将抽象的理论融入社会鲜活事例的分析中,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接地气。特别是对于中国国情和中国道路的阐释,如果找准理论与现实的契合点,并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解,一定会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不是追求一时热闹,也不是单纯为增加趣味性而降低理论深度,而是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做到内容与方法的高度契合、理论与现实的有机融合,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感染和震撼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思想逻辑及其理论贡献研究”(14@ZH03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