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说:“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急需要显微镜,也需要望远镜,既需要使命意识,也需要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更需要将这些意识科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胸怀远大目标,坚持问题导向,聆听时代声音,在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同时,把治国理政不断推向前进。
使命意识:“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
使命意识是以完成使命为中心的意识,是治国理政的第一意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在理想层面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目标层面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是长期执政的政党,每一任领导都是历史接力中的一棒,都有朝着这些理想和目标奋斗的责任。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一再表示,“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伟大的事业呼唤着我们,庄严的使命激励着我们”,“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
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中灌注了强烈的使命意识。一是对目标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是对前人的责任,也是对后人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丰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着眼于“全面”,要求“一个都不能少”,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又以“十三五”更详细地规划厘定了将要实现的蓝图。二是围绕这些目标采取的重大举措,提出“四个全面”布局、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将其贯彻到五位一体建设的各个方面。三是为实现目标,在政治品格和思维方法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科学思维,是治国理政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意识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从理论上看,“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从历史上看,“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就现实而言,“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以直面问题而展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尤其是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说明时,近50次提到“问题”一词,问题催生改革之意溢于言表。关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可以说,十八大以来重大的举措,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都是直接奔当下问题去的。
时代意识:以敏锐的眼光把握发展新趋势,在当今这个迅猛变化的时代极为重要
时代意识强调要敏锐把握时代变化。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既要不断在理论上回应和解答时代问题,又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时代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时代化不是被动地变化,而是要走在时代前列;不能只是“跟着时代走”,而要“领着时代走”。以敏锐的眼光把握发展新趋势,在当今这个迅猛变化的时代极为重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内外大势进行了新的审视。众所周知,中国在时代问题上有两个基本判断:在国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际是和平与发展主题。我们既要在总体上遵从这样的基本判断,又要密切注意新的变化。对于国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实质上,经济新常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新变化。对于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更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更要看到国际体系变革方向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更要看到亚太地区总体繁荣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
十八大以来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蕴含了时代意识。比如,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和举措,都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大潮流。随着商品、资金、信息、人才的高度流动,无论近邻还是远交,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使命导向、问题导向、时代导向相统一,闪烁着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
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中既有使命意识,也有问题意识、时代意识,当然还有其他各种意识。一方面,这些意识各有区别、各有侧重。另一方面,这些意识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同步的、关联的。每种意识各有独特的优势,也有各自的侧重点。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要将它们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以发挥综合效能。
使命意识、问题意识、时代意识在治国理政中功能有别。使命意识侧重于“品”。完成使命,要讲担当,要讲信仰,要讲忠诚,要有初心,要有毅力,要有耐力,如此等等。使命意识呼唤品格,冶炼品格。问题意识侧重于“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形成政策。与理论比较起来,形成政策的门槛低、见效快,也比较灵活。治国之中最大量的是策。时代意识侧重于“道”。时代是思想之母,大的理论飞跃都是时代变革的产物。转折时期、飞跃时期,往往是理论创新的活跃时期。时代意识往往带来原创性的理论增量。当然,以上几种意识与“品”“策”“道”的关联,只是相对侧重而已。实际上每一种意识都对“品”“策”“道”起到各自的影响。“品”“策”“道”相结合,方能完整构造治国理政的全局。
十八大以来治国实践中贯彻了唯物辩证法,将这些意识有机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全面深化改革时指出,“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倒推,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二是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既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又从全球经济联系中进行谋划,重视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深涵的使命导向、问题导向、时代导向相统一,闪烁着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
(作者:陶文昭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