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坚持稳中求进 以“进”促发展

发稿时间:2017-03-24 13:09:23
来源:经济日报

  【编者的话】 眼下,我国发展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经济运行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而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仍在延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如何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年多来,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进展,“三去一降一补”初见成效,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经济稳中向好。在新的形势下,“稳”与“进”相互促进,要以“稳”为基础,勇于进取,以“进”促发展。“稳”就是以坚持发展质量和效率为中心,稳就业、稳政策、稳预期、防风险、保底线;“进”就是坚持改革开放,调结构、扩内需、促创新,培育新动能和提升传统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有质量和有效率的增长。

  深入推进重点改革

  激发增长内生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的主要思路和框架已经明确,当务之急是围绕结构调整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细化和落实。

  首先,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简政放权,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改进市场监管体系,减少行政直接干预,更多以安全、环境保护、质量等标准设置市场准入规则。实行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管理,对市场主体采取法不禁止皆可为;防止政府越位和缺位,对政府权力实行清单管理,政府该管的事情一定要管好,不该管的事坚决放权。其次,围绕财税、金融、社会保障、国有企业、农村土地制度、价格、收入分配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深化改革,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继续抓紧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厘清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合理调整税收结构;加强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监管体制,促进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以市场和法治的手段,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加强垄断行业的改革,放开准入与加强规制相结合,在可竞争领域放开准入限制,促进公平竞争,加强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规范定价机制。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的差距较大,改革要允许先行先试。实行顶层设计与基层经验相结合,统筹部署与因地制宜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改革的激励机制,建立改革的纠错容错机制,消除改革者的后顾之忧。

  聚焦提振实体经济

  提高市场主体动力

  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比如,融资难、综合成本高、国际竞争激烈、投资收益下降等等。破解这些难题,要多策并举,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鼓励和支持实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营造各种所有制、各种规模和各种技术路线的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二是加强产权保护,调动非公经济的积极性,提升企业发展信心,鼓励长期投资。三是综合施策切实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提高竞争力。要从多个层面降低企业综合成本。不仅要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还要打破人为垄断,降低行政性垄断环节的价格和收费;切实推进简政放权和规范市场秩序,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四是调动和保护企业家的积极性。激励企业家的重点是保护产权和宽容失败,形成容忍失败和容忍个性的氛围。五是扎实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支持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做强基础工业,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释放居民消费潜能

  发挥消费带动作用

  目前,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国内消费持续稳定增长,对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加上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进一步扩大外需市场难度较大。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又处于居民消费升级的阶段,消费形态从必需品向可选型消费转变,品质从低端到中高端转变,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但仍存在传统消费增长乏力,新型消费不稳,高档消费外流的倾向。消费升级是重要的增长动力。消费上不来,供给难以增长。因此,要多方入手,消除制约消费需求的体制障碍,巩固和扩大已有消费需求,释放新的消费需求。

  发展的目的是增加人民福祉,要紧密围绕改善民生扩大居民消费。一方面,要适应居民消费升级,加强供给结构调整,增加品种,提高供给质量和针对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和增长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依法治理消费市场秩序,切实落实消费者保护法、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使人民群众放心和安全地消费。此外,还要建立供需结合的大数据分析平台,提高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和理性消费。

  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也十分重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和生产。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促进绿色发展,使人民共享蓝天、绿水和青山。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切实转向创新驱动

  技术进步是不竭的发展动力,动能转换的核心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长期积累,创新对我国经济的推进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改革措施和鼓励政策。要抓住关键环节和领域,加强部门协调配套,加快落实,在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上狠下功夫。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要加强人力资本的投入,优化教育结构,提供适应创新需要的人才。创新不仅需要科研人员,还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一线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以及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因此,要建立多层次人才政策,改进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用人机制,发挥市场和用人单位在评价和引进人才中的作用,建立适合科研人员、企业家、管理人员、技能工人等各类人才的激励机制,调动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要系统设计、分类管理,构建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薪酬体系和收入增长机制。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劳动力的技能转型,需要更多中国工匠。因此,应注意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从教育、培养技能人才和用好、激励技能人才两方面入手,形成相应的制度体系,建设技工大国。

  突破创新链条的薄弱环节,将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其一,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应用是一个薄弱环节,风险大投入多周期长。要进一步完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和转移机制,培育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技术交易规则,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其二,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开拓是创新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我国一些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进入市场遇到一些制度性障碍。因此,要尽快建立包容的、鼓励创新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监管体制,为新兴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进入市场开“绿灯”,使创新企业能够在市场上获利。其三,我国的创新能力正在从跟踪模仿为主,转向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的阶段,迫切需要增加高质量的有效技术供给,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要继续稳定增加对科学研究的投入,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

  随着我国创新能力的发展,要逐步转变政府支持创新的方式。在技术成熟领域与原始创新和前沿技术领域,政府的作用不同。在技术成熟领域,政府可以通过规划和自上而下的方式,组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在前沿技术和原始创新领域,技术和市场不成熟,新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通常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因此,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支持前期研究开发和示范项目,做早期用户。(作者系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