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观大势、谋全局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思维方法,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高级干部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要“观大势、谋大事,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要“增强世界眼光、历史眼光,提高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的能力”;要“谋划大棋局,既要谋子更要谋势”。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学习系列重要讲话,既要全面把握讲话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也要深刻领会讲话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从而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掌握精髓要义。观大势、谋全局,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观大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
观大势是贯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全过程和各方面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他多次强调,高级干部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要“观大势、谋大事,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要“增强世界眼光、历史眼光,提高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的能力”;要“谋划大棋局,既要谋子更要谋势”。
在谈到各方面工作时,他同样强调观大势。比如,在谈到全面深化改革时,他要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善于观大势、谋大事,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深化改革全局来思考和研究问题”;在部署宣传思想工作时,他强调“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谈到网络安全工作时,他强调“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在谈到文艺工作时,他强调“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这个问题,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在谈到外交工作时,他强调“我们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把周边外交工作做得更好”,等等。
什么叫势?势,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历史上一般说到势,都是先从石头说起。这可能与势这个字的起源有关。势,原意是在高坡上滚球丸。一块石头,放在地上,它就是块石头。如果这块石头吊悬在百丈高崖,它就有了势。也可以这么说,能量蓄积到一定程度没有释放出来的时候就叫势,后来也泛指在内外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一个环境、一种趋向。势,潜在地决定和预示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方向。中文中有关势的成语很多,如势不可当、势如破竹、势在必行、大势所趋、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势的概念、势的逻辑,已经深深地渗透进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之中。如朱熹极富哲理的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如清人赵藩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些都是势的思维的生动体现。在中国人喜欢的围棋博弈中,谋势是一种比谋子、谋地更高的境界。
观大势就是观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潮流的大势,观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大势,观潜在的不利因素发展变化的大势
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观大势,就是要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把握方向、掌握主动,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化危为机,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要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要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尤其要认清长远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有着长远的历史眼光,总是把我们的事业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观察、来谋划。比如,他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分六个时间段,回顾了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之所以要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讲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讲起,就是要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也体现着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潮流。这就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世界潮流的角度,让我们看清了大势,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宽阔胸怀和全球视野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把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透彻分析,作为提出目标任务的基础,作为推动实践和理论创新的基础,善于在纷繁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中,抓住机遇,应势而谋,顺势而为,趋利避害,谋划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比如,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论断,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正是根据这一判断,顺应这一大势,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战略举措。
十八大以来,党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创新,都是建立在我们对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正确研判基础上的,都是顺势而为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都有好的一面,对我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对已经看得清的方面,要深入研判、早做谋划、从容应对;对暂时难以看清的方面,要密切跟踪、未雨绸缪、灵活应对。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看到外部环境中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增多,看到我们仍将长期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看到我们仍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严峻斗争,看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并以强烈的忧患意识、高超的政治智慧,加强底线思维,努力化挑战为机遇,争取战略主动。
比如,面对产能过剩的危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思想,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取得明显效果。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关注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对一些可能引起系统风险的问题更是严加防范。比如对产能过剩、地方债务、房地产市场、影子银行、群体性事件等风险点始终高度关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化解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风险,从而保持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稳定。
谋全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明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央委员会的每一位成员,“都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想大事,谋全局”;“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认识大局、把握大局、服从大局是第一位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要经常审议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要“更加注重从全局和战略层面谋划党和国家工作”;“制定各方面决策部署,首先要有正确大局观,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
谋全局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也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干部的要求和各方面工作的部署之中。比如,他多次强调,“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军队工作千头万绪,对军委来说,要坚持抓大事、谋全局,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战略问题、全局指导、宏观决策上”;“中办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工人阶级要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胸怀全局”;“政治家办报,首先要有大局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到坐标、找准定位,做到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不错位、党和人民需要时不缺位”,等等。
局这个字的原意就是棋盘。下棋的人叫当局者,后来当局者成为执政者的代名词。局,本身就有盘的意思,下棋就要有全盘意识,要通盘考虑。大局观强,是对一个棋手很高的评价。当局者由下棋的人成为执政者的代名词,实际上也暗含了对执政者的要求,就是要有全盘的概念,要能通盘考虑问题,要有大局观和整体观。
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个特点。中国文化和哲学区别于西方文化和哲学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中国人更强调得其大者兼其小,也就是把每一个个体都纳入整体之中来考虑,把每一部分纳入全局中来考虑。中国文化中关于局的词句很多,比如良好开局、战略布局、总体布局、国际格局、政治格局、顾全大局、当局者迷、陷于僵局、全局在胸、开创新局,以及“世事如棋局局新”“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等。
谋全局就是谋全面,谋整体,谋大局,谋长远,谋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全局,就是强调要有普遍联系的观点和系统思维的方法,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看问题,统筹谋划涉及党和国家事业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就是要有整体观念和战略思维方法,加强顶层设计,从整体上把握和推进我们的事业;就是要有大局观、大局意识,识大局、顾大体,不要因本位主义、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和整体利益。
全面的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总是全面看问题,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通盘考虑各种问题,统筹谋划各项事业。
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他指出,强调总体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又如,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注重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比如,在谈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他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在谈到具体工作时,他同样强调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事物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比如,在讲到长江经济带建设时,他强调,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必须全面把握、统筹谋划。在讲到治水问题时,他强调,治水也要统筹自然生态的各要素,不能就水论水。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应该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
立足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思考问题、推进工作,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思想境界和党性原则,更是共产党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党同志要从战略全局高度,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正确处理大我和小我的关系,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个人抱负、个人利益的关系。
比如,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大多兼任其他职务或分管某些方面,必须把所在地方、所在机关部门、所分管方面的工作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衔接起来、统一起来,不能只关心局部而忽视全局,不能为了局部而影响全局,不能让局部与全局发生矛盾冲突。屁股一旦坐歪,就必然影响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善于抓住关键、纲举目张,是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个鲜明特点。他指出:“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是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在抓住关键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的。比如,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既注重总体谋划,又注重牵住“牛鼻子”;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全面部署,又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既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又强调突出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既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系统部署,又强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目标和总抓手。这种在千头万绪中,善于牵住“牛鼻子”,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落一子而全盘活,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领导才能。
习近平总书记还以对全局的正确把握,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和领导艺术,为我们指出了一系列重要问题和各方面工作应该抓住的关键。比如,他强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反恐怖斗争,情报是关键;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等等。这一系列的重点和关键,为我们通观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推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直接的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观大势、谋全局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思维方法,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集中体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视野、胸襟和气魄。
(作者为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