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争夺中文数据库话语权势在必行

发稿时间:2017-02-24 14:50:43
来源:中华读书报作者:何明星

       一些西方跨国数据商,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如免费进行数据加工获得版权,支付一定比例的主编费、版权费等各种方式,获取中国最为优质的历史档案图书,形成中文历史数据库,然后再次面向世界各大图书馆、研究机构进行销售。

  与全球数据库蓬勃发展大相径庭的是,除了少数自然科学领域之外,中国近600家出版社大部分都还没有涉足数据库出版。中国目前在世界上仅有期刊数据库具备一定竞争实力,如清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的中国知网、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万方数据库等。据相关资料披露,中国知网(CNKI)收录学术期刊近7000种,《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已经囊括我国90%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各类文献数量超过7000多万篇,年销售收入超过6.5亿元。万方数据和维普资讯年营收额分别超过3.1亿元和0.73亿元,三家合计还不足10亿元,与中国近1000家高校每年支付海外数据库商超过500亿人民币的总额相比,仅仅占微不足道的2%。在人文社会科学数据库中,比较有规模的仅有超星公司的“读秀知识库”,但由于是由技术公司开发,并非是由传统出版机构主导,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新书不多、知识更新缓慢等诸多问题。由传统出版社主持开发的只有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经典数据库”,但使用范围仅局限在国内各个相关机构。

  数字化时代,中国的出版社要想做大做强,有发展的后劲,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数据库,特别是在中国哲学、文学、历史、宗教、艺术等具有中国独有思想文化特色的领域,要建立起自己的知识谱系,在中国自己的文化价值逻辑起点上,设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单元,并依据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判断构建知识数据库、知识网。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过程,在知识框架、内容资源的聚合方面形成世界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世界影响。这是事关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百年大计,一些具有优势学科的大学出版社、专业出版社应该大有作为,万不可以因为没有短期的收益而弃之不顾。

  一些专业数据库资源越丰富,其全世界的机构用户越多,盈利能力越强,反过来再次增加了资源的吸纳能力,马太效应日益明显。一些中小出版机构无法与之竞争,只能沦为跨国数据库的内容提供者。笔者注意到,一些西方跨国数据商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如免费进行数据加工获得版权,支付一定比例的主编费、版权费等各种方式,获取中国最为优质的历史档案图书,形成中文历史数据库,然后再次面向世界各大图书馆、研究机构进行销售。这是在最为核心的领域进行资源竞争,可惜大多中国出版社都没有清醒地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如果中文数据库仍然由西方跨国集团所掌控的话,那么更谈不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影响力了。■

  (本文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