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湖南新田县扶贫探索经验与启示

发稿时间:2017-02-23 13:18:43
来源:新田县委改革办

  新田县地处湖南省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近年来,新田县抢抓精准扶贫机遇,高位推动,整合资源,利用“互联网+”在就业技能培训中的集成作用,大力实施“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工程,破解城乡困难家庭“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的劳动力供给侧难题,取得了贫困人口技能提升、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城乡困难家庭脱贫解困的三赢效果。新田县2015年扶贫实绩考核排全省第6位,2014年、2015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南省全面小康推进工作十快进县,2016年获湖南省脱贫攻坚先进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集约化为目标,构建大职教格局,实现技能培训“一盘棋”

  针对以往职业技能培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弊端,县委、县政府大力整合部门资源,构建大职教格局,推动职业技能培训集约化发展。

  1.整合培训资金。将人社、教育、工会等上级部门下拨的培训资金以及本级各有关部门的培训资金进行整合,坚持工会牵头、财政统筹,实行专项管理、集中打捆使用,避免培训资金“撒胡椒面”。近两年共整合培训资金3800万元,既壮大了全县职教培训的实力,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2.统一培训机构。组建县职教中心,明确县职业中专在职业培训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统一培训计划,要求所有具备培训职能的部门(特殊行业单独培训除外),原则上统一归口到县职教中心(职业中专)进行培训。2014年以来,新田县职教中心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180余期、培训人员19445人,实现新增就业13676人,带动了6200多个家庭增收致富。

  3.明确培训重点。突出抓好农民工、未就业大学生、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等人群的培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开设培训专业和课程,重点开展智力扶贫、农村电子商务、园区工人技能提升、创新创业、新型职业农民、种植养殖业等6大类培训,着力培养家私、硒锶、机械制造等技能型人才,助推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全县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72.5%。

  4.优化培训政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职业培训,实行“免学费、免生活费、给误工补贴”的优惠政策,对城乡困难家庭职业技能培训实行“零费用”就读。大力推进“九补两贷三扶持”政策,对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社会保险等方面进行补贴或扶持,着力构建“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推荐就业—扶持创业”等政策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劳动者参加培训积极性,实现“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目标。

  5.强化培训考核。明确规定所有培训项目都必须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所有培训数据统一归口到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作为年度考核、评先评优、培训项目资金申报的重要依据。将“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工程纳入各乡镇(社区)和县直有关单位年度综合绩效评估内容,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二、以信息化为支撑,打造综合运用平台,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坚持以信息化为支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推动“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工程与城乡困难家庭就业需求、产业发展、企业用工的无缝对接,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1.坚持顶层设计。建立“智慧工会”工作平台。通过掌握工会会员、政策资源、求职方向、企业需求、服务对象状态等基础数据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支撑。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实现工会会员与工会组织、流出会员与新田工会、服务资源与服务对象、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县域工会与省市工会、工会组织与网格体系相互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打造无边界、全联接、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工会”。

  2.坚持综合运用。一是发挥信息交流的作用。智慧工会平台设置了“用工就业”板块,可以在线发布企业用工和个人求职信息,通过搭建一个双向互动的交流平台,有效破解招工难和求职难。目前共发布用工信息8500多条,包含木工、电工等上百个工种;发布了4600多条求职信息,涵盖了维修、家政等几十种不同求职意向,打通了求职与用工两条端口。二是发挥培训教育的作用。平台“培训教育”板块,实时发布线下课程供学员了解报名,还收集了焊工、电工等几十种课程。在实际操作中,培训对象只需一台手机就可以在线上报名参加线下车间基地的“传帮带”现场培训,又可参加网上的专家远程技术培训,随时随地可将碎片时间利用起来提升技能。三是发挥决策参考的作用。“智慧工会”设计了后台统计决策系统,包含我县163个基层工会组织信息、常住、流动及贫困人口基本数据、农民工就业培训数据等内容,通过对这些统计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进一步优化资源使用效益。

  3.坚持高效服务。在开展“智慧工会”平台线上服务的同时,线下也经常性地举办各种招聘会,为培训学员就业牵线搭桥。并加强与用工企业的对接,建立受训学员定期回访机制,详细了解学员就业后的工资福利待遇等情况,帮助解决各种困难。通过平台发布维权政策与案例,提供在线维权渠道,极大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目前,已帮助解决就业4500多人,其中实现城乡困难家庭“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脱贫解困2700余人。

  三、以精准化为手段,助力脱贫解困,实现城乡帮扶“全覆盖”

  坚持把握精准要义,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延伸服务触角,实现了城市农村、县内县外一体化帮扶。

  1.精准对接农业农村,推动农民向产业工人快速转变。先后建立特色产业培训机构10余个,根据各自特色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依托东升农场、温氏集团等龙头企业,培训、吸纳农民工就业,推动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如,新田县东升农场采取“基地+培训”模式,依托万亩果蔬产业基地,建成了9800平方米的新型农民培训楼,通过“传帮带”方式,解决6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积极在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领域中组建工会,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既为帮扶困难农民工提供了组织保障,又壮大了工会会员队伍。

  2.精准对接城市社区,推动困难职工家庭解困脱困。按照“会、站、家”一体化建设要求,建立了“便民服务站”和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设置了“智慧工会”等6个窗口,承办职能部门转移的153项服务职能。充分发挥社区工会作用,打造“社会援助、就业援助、服务联动”服务平台,依托社区“智慧工会”和“智慧就业”微信平台,定期向用工企业、下岗失业职工等就业困难人员提供用工求职信息,强化就业培训指导。如新田县中山社区通过“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工程,培训困难职工225人次,落实创业免息担保贷款78人次,使56名下岗失业人员走上了就业岗位,30名困难职工实现解困脱困。

  3.精准对接外出务工人员,打造异地培训“新田模式”。在广东花都区、广西玉林市等外出流动人口聚集地建立流动工会和跨省职业培训基地,与流入地培训机构合作,全面推行“订单式”组织、“定向式”就业的免费培训,切实解决了服务在外务工人员“最后一公里”难题。2016年以来,在花都等地举办各类劳动技能培训班23场次,培训人员1300多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田模式”得到广州市委的充分肯定,被评为广州市社会治理十大创新项目之一。

  四、经验与启示

  1.坚持科技为先、勇于创新。新田县将互联网、大数据的运用引入“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工程,通过建立智慧工会平台,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实现各类信息互联互通,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一个高效便捷的信息平台,而且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精准的信息支撑。

  2.坚持高位推动、凝聚合力。新田县成立了高规格的“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工作领导班子,通过领导推动、部门联动、创新驱动、考核调动,理顺体制机制,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了统筹推进“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工程的强大合力。

  3.坚持对接需求,延伸服务。新田县坚持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人员流动到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以培训工作的供给侧改革推动和强化供需对接,加快了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到广大城乡群众。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