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优秀传统文化“日用”才能“不竭”

发稿时间:2017-02-12 13:46:35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钟超

  将古典和现代打通对接,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产生活,转化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信息社会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这是党中央第一次以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辞章歌赋、书法国画、历法节气、饮食服装、典籍文物,以及古建筑、老字号、旧村落等,都是五千年来华夏民族生产生活的历史沉淀。文化源于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古代农耕文明社会。先秦诸子百家的典籍,记录了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的纵横对策;秦砖汉瓦的丰富纹饰,反映了秦汉时代民族交融的社会发展;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不违农时的时令总结……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看到文化背后的社会历史因素。

  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处在剧烈变化过程中,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日益增多。应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有其顽强的韧性和生命力。将古典和现代打通对接,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产生活,转化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信息社会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

  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说“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文化的赓续传承亦是如此,只有在生产生活中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在辩证扬弃中实现继承创新,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之焕发新的生机。■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