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藤田和芳先生,知名学者资中筠、秦晖,北京富平学校校长沈东曙,还就“如何重塑社会信任”展开对谈。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环境日益恶化,背后是严峻的社会信任危机。如何重建社会信任和发展生态农业成为当天对话的主题。
在对谈当中秦晖教授表示,藤田和芳先生通过有机农业来促进信任,可是在中国,因果顺序应该倒过来。秦晖认为更重要的是从建立信任机制来促进有机生态农业。因为目前中国的商业交易费用非常高,这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进而发展到对公共领域、公共物品供应的不信任,提高了交易的成本,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他认为,建立一个适合于有机生态农业发展的宏观制度环境比办好一两个有机农业的明星企业更重要。
“中国目前这个商业交易费用非常之高,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乃至公共领域的不信任,对公共领域,对一些公共物品供应的不信任,这是非常根深蒂固的,增加了很多的交易中的麻烦。同时也使得像生态农业这样的设想在中国面临着比在日本要更困难的环境,这个我觉得也是怎么样能够建立一个适合于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发展的一个宏观环境,可能是比办好一两个明星企业是更为重要的事,因此这个也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努力的事。”
在对谈中,藤田和芳教授认为发展有机生态农业第一要重视环保,其次要提高农业的自给率。秦晖教授对此提出疑问,假如尽量不依靠进口的话,那必然会对要提高有限的土地上的产量。如果提高产量的话,又会引起污染问题。秦晖教授还指出了一个常见的误解,这种误解认为中国经济改革之前污染问题不严重,过去是田园诗般的环境,只是被改革后的经济发展所污染了。秦晖回忆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在过去以产量为中心的年代里,农业污染更严重。而今天中国举国上下都以GDP为中心,必然对产量要求很高,污染也不可避免了。“我们60、70年代宣传日本的污染,好像中国那个时候没有污染,我不知道当时城市的情况怎么样,但是当时我在农村待了九年,我知道那个时候的农村其实污染得相当严重的。
我不说别的,我们那个时候就是为了吃饱饭,那个时候的中国是强调农业自给的,因为当时中国很封闭,也没有加入全球化,大家都为吃饱饭而努力。那时中国对农产品的要求只有一条,就是产量高。那时候当时中国化肥使用量不高,但是我们的水田地区,大量使用氨水,使用氨水的结果是,那个水田里头连蚂蟥、蚯蚓都死光了,甚至连田埂上的草都被熏枯了,我们在水田里劳动的人脚都被氨水烧坏了。那时候全是高毒、高残留的农药,西方在二战以后就禁用了农药,我们一直延续使用到80、90年代,只不过那个时候中国人吃不饱饭,所以关不了机这些。像三聚氰氨这样的事太常见了,80年代中国的奶农都往奶里面加尿素,尿素就是碳酸二氰氨。所以我觉得说实在的,生态农业并不是为了恢复以前的所谓的田园诗,中国以前也没有田园诗这样的事。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新的话题,对中国而言,我觉得的确是要摆脱以产量为中心。我们现在整个国家以GDP为中心,体现在农业方面就是以产量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