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还是从国内和国际来讲。从国际上讲,二战以来到现在,形成了空前不稳定的格局,任何事情在这个时代都有可能发生。从中国情况来看,昨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一次重申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这个词现在理解比过去意义更加丰富。
我们看到新常态表现的特征,就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台阶。现在看起来下台阶的趋势还会继续保持,而且还可能会有比较长的时间。这恐怕是我们当前讨论经济发展,讨论城市发展的时候必须要注意的背景前提。这种情况下我们现在谈到中国经济形势用得最多的词是分化。
中国经济结构性分化体现在旧经济和新经济的问题上。传统的旧经济我们认为是房地产、基础设施、制造业这几块。这几块由于种种原因,大家看到呈现出疲态的状况。另外看到新经济的生机勃勃,制造业在叹息利润下降的时候,大家看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的财务报表,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利润都在30%以上增长,这是我们看到的中国经济形势的亮点。
中国经济体现在第二第三产业的上升,整个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55%左右,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非常强烈的信号。当然我们还要注意,我经常谈到我们政府抓经济工作的时候,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但是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时候,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挥什么样变化?从我自己的研究角度有一个很清晰的感觉,我们投资驱动的经济向消费型的经济转化。这个话大家说得比较多了,但是背后隐含对于政府在一个消费经济即将到来的时代怎么样抓经济,其中蕴藏大量问题现在没有得到充分讨论,恰恰是我们地方各级政府考虑本地经济发展当中你要意识到它来了这样一个变化,就是消费型经济转化,具体内容很多,这地方不展开。
作为中心城市建设上面来看,全国除了全国城镇的规划体系,列出十个到十一个左右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上面对它有很多重要的定位。无论这些定位怎么样,最终都落到我在PPT上面说的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所有中心城市一定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它不仅仅是本地经济发展中心,而且还要对附近的城镇,对附近的区域起到强烈的带动作用,这一点落实到最后,就是发展还是硬道理。我们注意到现在讨论中国中心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很多城市都在努力争取,包括长沙在内都在努力争取。中心城市建设不仅仅官方在推动这个事情,另外一方面大家注意到我们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媒体大量推一种新概念,叫做新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当然它的指标不如我们讲国家中心城市指标内涵这么丰富,表达的意思就是,我们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数量不够,不足以拉动中国巨大经济马车向前前进,这个情况是现在媒体正在讨论的事情。说明民间和官方大家共同都在关注这个事情。
这个事情无论怎么样说,不管是国家中心城市还是新一线城市,最终还是落到经济发展情况上来。落到经济发展情况有一个问题,在我们这样一个转型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城市也好、区域也好,还是我们一个省也好,定位自己的经济发展的时候有一个曲线问题,所以这方面我很愿意向大家报告一下我对新经济方面的看法。
总体看法来讲就是新经济是未来经济增长非常闪亮的重点。它包括内容很多,这张图是北大的中国新经济指数,表明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当中30%以上的量来自于新经济部门的增长。新经济部门下面有九大行业。这九大行业是比较宽泛的,未来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的行业。除了这些行业之外我们现在理解的新经济相对来讲面窄一点。这个面主要讲的是现在新经济基于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我们可以谈农业供给侧、工业供给侧,但是从经济转型升级规律上来看,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部门贡献在增加。这个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围绕的一些产业的升级换代,为我们迎来和互联网叠加以后的新时代。
我们注意到,在我们这么多的工业门类当中,现在互联网实现了对我们传统行业的改造。我不太特别准确的总结是,大概只有1.5个行业。第一个零售行业,基本上被互联网全方位的改造了,大家都有切身的感受。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的网约车,出租车行业,这个行业被改造了一半,现在没有得到完全改造。其他我们看到互联网对于产业的改造总体上来讲都是处于零星的状态。个别企业做得不错,但是行业性的改造还没有完全的发生。这一点上恰恰是未来我们一个城市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一个区域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要着重考虑的一点。
我们现在谈到城市经济发展,不仅仅说这个地方GDP多少,这地方人口有多少,大家现在讲流量概念。你作为一个在经济增长网络当中的节点,有多少财富,有多少资本,有多少人才,有多少信息,有多少技术流经你这个地方,流量概念也是衡量你是不是区域中心非常重要的标志。从这个层面来看,我们讨论新经济的时候,大家谈互联网+,或者+互联网,很多企业家很多地方官员不清晰一点,不知道什么叫做+互联网,或者怎么样互联网+。这方面我们讲新经济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数据。要成为一个新要素,换句话说在你的生产模式、服务模式当中有没有把数据组合进去,向个性化、定制化的这方面转变。马云关于新经济有五新一平的说法,指明我们未来经济模式可能发生的变化。这样的经济发生在底层的变化对我们政府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政府怎么样对待新经济,理论上说得清楚,可能操作层面有许多反复的事情。最近这两年从新经济的增长情况来讲非常好,我们成为互联网大国,网民超过7亿人,全球十大互联网公司有四个都在中国。我们分享经济现在参与面非常之广。从这个方面来讲发展速度和势头都是非常可观的。遗憾的是,我们各地政府在对待新经济的态度上还有很多不明朗之处,我们现在新经济面临旧的传统的监管制度。这方面我们有典型的例子。跨境电商,还有网约车,今年前几个月出现各地的一些限制性的政策。像这些方面实际上我们还做过一些总结。实际上在我们各行各业当中,与互联网和新经济联系以后发生一些变化的,第一个好处就是在传统的模式下你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新经济的模式下它完全可以得到解决。这有很多例子,问题也在这个地方,恰恰在这样一些领域我们现在对它的态度是非常犹豫的。这样一个形势反映出一些问题,最后还是要落在我们政府自身的监管制度上面。自身监管制度有很多具体的监管内容。总体来讲我们面对新经济的时候还有很多知识盲区。比如说,我们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新经济需要的方式之间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我们传统监管比较强调职权、条块分割,这些在新经济形势下都被打破。
网约车就是典型的例子。当新经济出现新需求、新问题的时候,我们对它不能很好地进行回应和识别,甚至很简单地把我们过去一些传统的监管方式直接套在新经济的模式上面。从我们的观察情况来看,不止存在网约车,我可以这样讲,我们绝大部分的新经济行业,当它挑战了既得利益格局,当它挑战政府现有的监管格局的时候,它的命运基本上一致的。这是让人很担心的前景,一方面我们在高唱创新驱动,但是另外一方面当创新来到的时候,我们对它产生了叶公好龙的心态。这种情况非常明显。前一段时间我们谈到网约车,在北京、上海出现了比较严格的限制性政策。我们恰恰是在一些稍微边缘一点的地方对网约车反而采用了比较宽容的态度,包括长沙、成都对于网约车的态度是比较宽松的。我们评论一句话,创新虽然常常是生在中心,但是常常长在边缘。我们现在的中心城市建设,或是推动区域发展,在这里怎样找到合适的点,可能是一个未来需要进行改革的题目。
面对新经济的时候,政府怎么做?我一共提了五条建议。总体来讲还是从管理到治理的思路。自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后,治理这个词经常出现在各个地方。但是我个人认为,我们在谈到这个词的时候,实际上更多停留在一种理念和具体的倡导当中,落到实处还不多,特别是我们一些新经济部门。我们明明可以看到有一些行业规则在平台的方式下,在行业协会的融入下面已经形成了非常好的规则,但是我们政府在进行监管的时候,有时候无视这些规则的存在,还是要把原有规则套在新经济的上面,不能说从管理到治理这种思想观念落到了实处。这方面我们提出几条:第一大道至简;第二引入平台治理行业治理;第三大数据治理;第四柔性转型。
平衡传统经济和新经济的冲突。我们在新旧交替的过程当中,政府处于双方挤压这个位置。在这个位置上面,政府要看清方向,柔性转型,给出预期,引导未来的发展方向。
另外一方面,我们还注意到,新经济已经打破各行各业的边界,呈现出一种扁平化发展的状态。我们需要一个全国各个要素能够统一流动的市场。这方面中央和地方事权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个题目,我认为现在我们处于变革的时代。我刚才讲创新可以生在中心,常常长在边缘。我们推动创新驱动的过程当中,需要改变我们过去的规则去拥抱新经济,去共同创造我们美好的明天。【《改革内参》记者孙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