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12月17日,中国改革(2106)年会暨创新驱动高层研讨会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本文是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的演讲内容,未经本人审核。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 李北光
我今天演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大家在今后一段时期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实现十三五决胜小康的目标,一定要关注制造业。当前经济改革,经济转型的重点、难点和出路都在制造业,分三个小的板块给大家做一个汇报。
第一个板块新工业革命和中国制造。
第二个板块创新驱动突破路径依赖。
第三个板块从工业4.0到工作4.0。
大家知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制造业再回归战略。我们通常所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核心大家可以把它归纳为德国提出的工业4.0模式,我们把工业4.0模式叫颠覆性技术。实际上4.0也是在1.0手工制作、2.0批量化的生产、3.0柔性化制造基础上,不断的螺旋式上升发展到今天的结果。4.0结合了1.0、2.0、3.0的优势,摒弃了这几个里面的缺点。我们说4.0核心标志为当前是用批量化的生产方式进行个性化定制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它似乎回到了1.0手工定制,又保留了2.0批量化生产的优势,又突破了3.0柔性化这种制造模式。不是某一项技术单向领域的突破,更关注是不仅仅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方式生产,这是我们真正关注从叫革命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它关注是用什么方式生产。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唯物史观分析技术,我们迎来生产方式技术上的改变。大家知道1784年英国引领第一次革命,一个一万多人的军队在1840年就把我们GDP占到世界30%的所谓大国直接打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经历一百多年的深重灾难。美国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1780年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成为大国和强国。生产方式的改变,谁引领了这种生产方式,改变不仅仅是一个企业,一个实体经济的面貌,恐怕更加改变大国地位和民族命运。
2010年我们织造业增加值达到1.9万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在联合国工发组织颁布500个细分品种里面,我们有220个产品产量达到了世界第一。成为第一制造大国,保持至今。但是我们大而不强,不强主要问题就是我们创新能力不强,而创新背后迫切需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工业体制和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改革。所以在最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制造何去何从?能不能化挑战为机遇,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和必须面对的问题。所以这一背景下我们2015年5月份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在保持中国制造规模优势的基础上,保持中国制造完整的生产体系、制造体系基础上,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中国制造全方位智能化转型,为信息技术改造我们传统企业,推动中国制造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由大转强。
《中国制造2025》以问题为导向,核心主题就是创新发展,我们目前存在制造业五大问题,表现为我们创新驱动不强,质量不强、绿色不强、结构不强、人才不强。所以我们针对五大问题提出了五大方针。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又大又强主攻是强。针对这五大问题我们设计了九大任务和一个重要支撑。就是八横一纵一支撑的格局。八横针对我们目前制造业存在的共性问题。一纵就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十大重点领域,一个支撑就是人才支撑。以五大问题导向我们设计了我们的路径。
第一个问题我们谈了背景和中国制造目前的起点。下一个谈一下创新驱动问题。我们创新驱动的难点和重点在什么地方?应该说2014年8月18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首次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的主战场在哪里?我们看美国1963年到2003年数据,美国制造业占比12%,但是美国制造业占美国整个发明专利的90%,研发经费的60%以上,在美国实体经济发展最好的1929年到1983年制造技术创新对美国经济贡献率达到75%以上。所以我们谈创新的时候,如果不知道主战场在哪里?我们打得是一场乱仗。所以经济转型取决于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成功取决于制造业转型成功,而制造业目前的创新却面临巨大困境。
我们说2020年我们要全面进程小康,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收入都要达到中等收入,但是如果我们创新,我们利润空间不增长,我们将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井。中等收入陷井可能世界银行我们有一些经济学家也给出了解释,主要可能是民主化、货币自由化、私有化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五六十年代进入中等收入,一直没有突破中等收入高收入的门槛,是因为他们的制造技术长期依赖。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不断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引进装备、引进理念。在工业化实现以后或者到了中期以后仍然没有摆脱技术路径的依赖。所以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问题就是摆脱我们制造技术转型升级的路径依赖。目前我们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就是我们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2015年的数据还不到1%,就是我们一百块钱的收入只拿出不到一块钱做研发,我们体现出典型加工制造模式制造业。所以核心的问题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掌握核心自主技术,提高我们产业结构,把我们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立足国际、高端竞争、实现由大转强,完善技术创新供给体系。完善技术的供给的体系是我们掌握核心技术的逻辑起点。这样才能根本上摆脱技术的路径依赖问题。
但是大家现在看,我们虽然全社会口径的研发投入达到了百分之二点几,但是刚才我也说了我们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强度不到1%,和发达国家差2到3倍,发达国家普遍是2到3规模以上制造业。我们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0%,发达国家的水平是40%左右。2乘4、3乘4,这是我们技术供给的差距。我们达到10倍以上技术供给的差距下,我们制造业会有多少利润空间?如果制造业不挣钱,资本向哪里流,只能脱实就虚,在制造业里面表现利润这么低,核心原因起点在哪里。我们发改委科技部在企业层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大家看我们现状创新载体多、创新资源散、技术孤岛现象严重,结论就是我们谈到国有企业的亮点,但是我们效率不高。根本问题长久以来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我们企业核心技术的前端,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长期缺失。1999年242家行业院所转企以后,我们缺失的局面到今天已经长达16年,虽然有点状的创新没有对行业起到整体的创新带动作用。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必须解决好企业的前端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发达国家解决的一直是比较好的,我们前一段时间大量的宣扬德国的工匠精神,中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五年左右,工业中小企业寿命,德国寿命大家知道很长,但是这些企业平均寿命这么长,才能搞出名牌产品,才能搞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但是它为什么那么长?因为它有一个关键共性机制,比较典型的就是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长期为企业提供技术非营利的公益性的研究机构。美国针对美国在高技术领域,新兴产业领域他们所说的关键共性技术缺失问题,美国人形象的比喻叫“死亡谷”,奥巴马政府提出用10亿美元建15个国家示范创新中心,以国会发案方式进行确认,就是解决关键共性问题。我们不仅仅要瞄准企业层面创新,更要瞄准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创新体系是否完善。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技术供给,没有技术供给就没有实体经济的增长,我们还会走规模扩张的老路。而技术供给的关键就是关键共性技术。针对这个问题《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制造业创新建设工程。我们就是通过建立一套比较合理的技术供给体制,改革共性技术的供给问题。
国家建立了共性技术的创新,加上我们基础研发创新,加上企业的研发中心,才构成了完整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所以说自主创新是我们的核心,合作创新是我们的手段,国有企业前面也谈到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我们国有企业的定位问题,我觉得现在还没有解决,新时期为什么设立国有企业,恐怕它的主要目标是立足于国际竞争。所以中国制造2025就像我们刚才说美国制造业网络创新计划和德国的弗劳恩霍夫协会这样立足于解决我们中国存在的共性技术问题。大家看到这些高峰我们没有,比喻成八千米以上的高峰中国一个都没有,青藏高原八千米以上的高峰有14座,全世界唯一的14座都在青藏高原上,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地理现象?青藏高原的海拔达到4500米,我们把湖南随便一个山头放上去都是雪线以上,西方国家100个创新企业,日本、美国遥遥领先,是因为这些企业都在高的海拔平台上搞创新,而不是像我们企业在低海拔平台上搞创新,所以《中国制造2025》就是打造支撑中国制造高端创新的青藏高原。
第三个小问题,前面谈到我们背景必须把制造业作为创新的主战场。第二个问题谈到我们现在要抓技术供给侧改革,尤其是关键技术供给侧改革。第三个问题谈我们用什么方式来抓?应该说中国制造我们从1949年一穷二白大约用30年左右的时间,到1978年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我们用计划经济做法。我们用1978年到2010年解决了从有到大的问题,第一,30年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我们又面临一个新的阶段转换,就是今天我们面临从大到强的转变,大约又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这三个30年,又和我们中国第二个百年目标惊人的契合。从大到强关键问题是我们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历史水平,但是我们生产关系确实要随着生产能力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当前发展生产力,必须同提高中国制造的创新能力,必须实现由大转强。所以中国制造2020是我们目前实施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抓手。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不仅仅需要制造业、企业的努力,也需要工业管理体制、科技体制的改革,而当前改革的重点难点就是我前面谈到的技术孤岛现象,我们要思考如何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效率问题,提高科技创新的投入产出问题。前段时间我们有一个专家梳理了90年代美国两万个科技项目和我们中国八千个科技项目,美国经过修正以后纠错以后的机制,国家财政支持的项目成功率达到75%,25%彻底无法挽回的。而中国我们的数据恰恰是相反的,75%是彻底无法挽回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看不光是创新什么?更要关注用什么方式来创新?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现代治理能力问题。所以这里面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叫做工作4.0,这是我一个形象比方。
我们在工业4.0的推动时代,不能用1.0的手工方式,前段时间我们长沙也申报了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也成立了领导小组,也确立了几项重大工程。我们现在推动经济,推动改革的办法基本上领导小组加重大工程,1.0模式。
我们看看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它是怎么推动科技创新的,美国把制造业创新流程分成九级,TRL技术就绪度,只支持国家财政基金支持四到七级,关键共性技术这一段,缺失中间那一段,同样级别下有六个企业进行竞争,可能有三个在第六级,有三个在第七级,我支持第七级,第七级里的三个企业,我要看市场给多少投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基金投资、银行贷款、自筹,国家只支持要求补贴最小的项目,美国提出用10亿美元建15个世界最先进的创新中心。所以利用美国思路我们在第一家《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宁波提出了一个工作4.0模式,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它在办公室层面提出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标准框架,建立了一个标准。在企业层面建立了一个标准,在市场层面建立了一个标准,中、高、低都有标准。第一个表办公室的工作表,宁波把政府产业或者企业、学校、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孵化器进行了全面梳理,技术创新的资源到底在哪?然后又把政策、法规、标准又放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比较,什么叫市场?市场就是比较提高效率的问题。
第二个在企业层面建立一个底层设计,就是企业申办政府财政基金,告诉政府你现在在第几级,政府重点支持四到七级。四级以下由天使基金去支持,四级以上由私募基金去支持。市场也建立了一个框架,所以在三个框架下大家看解决了什么问题?第一个层面百分之以上的科技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不需要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了,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政府解决的,政府只解决其中一部分,最小那一部分。政府也解决不了的,军队需要的由国防单位去考虑。总书记说我们抓铁有痕、踏实留印,我们不能用模糊的语言、陈旧语言搞我们管理,在我们操作层面、执行层面不可以。所以宁波通过大数据方式,用现代管理的手段形成一个数据库,用大数据的分析,分析上一年的工作问题提出下一年的工作目标,不断的校正、映射。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我们当前生产力发展阶段确实发生了变化,我们从大国转向强国,我们创新路线,我们产业政策,我们科技政策要全面改革。而改革目前到了攻坚期最需要是什么?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和意志。敢于担当、敢于牺牲。中国目前阶段就像飞机突破音障这一阶段,超音速飞机突破音障这一阶段。
实际上我们从1840年到现在我们已经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才走到今天,最典型的人物就是杨靖宇,我还是要讲一下这个故事,因为我对这个故事印象太深了,杨靖宇1940年牺牲的时候,有四个叛徒出卖了他,其中一个叛徒是当地的一个农民告知杨靖宇藏身地点,他孤身一人的时候。当时杨靖宇跟他有一段对话,解放以后我们史料披露出来了,当时那个农民劝杨靖宇投降,如今满洲不杀投降的人你投降吧,杨靖宇沉默一会儿跟这个老乡说一句话,老乡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中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我们已经有五六代人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付出了艰苦卓绝的代价,2012年习近平同志参观复兴之路的时候,把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括为中国梦,制造强国建设就是支撑我们中国梦的基础。《中国制造2025》支撑着我们民族复兴伟大的梦想,中央发出了动员令制造业要由大转强,所以目前我们要围绕着改革的重点难点,尤其是制造业重点是技术的供给侧改革,全面深化我们体制机制改革。【《改革内参》记者孙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