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李克平: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须选择

发稿时间:2016-12-23 16:16:18
来源:中国改革网作者:李克平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原总经理)

  【编者按】:2016年12月17日,中国改革(2106)年会暨创新驱动高层研讨会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本文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原总经理李克平的演讲内容,未经本人审核。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原总经理 李克平

  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这在必要性上已经成为共识了。我从个人角度提一点思考,谈一点国际上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第一点体会,中国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新型经济体发展中大国。为什么?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整个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在通常的理解中只有走到前沿才面对创新等挑战,如果你还有很大空间可以跟踪、消化、吸收、引进、复制、提升,那你的战略、定位还有一点差距。我觉得对已经处于前沿的国家这一点毫无疑问。

  过去三十年全世界最重大、全球经济格局最重大的变化是什么?是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从几乎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无足轻重,到全球第二大GDP经济体,第一大的贸易大国,第一大的制造业大国,大概有几百个产品全世界产量是第一。我们从全球进口的自然资源、大宗商品、能源是全球第一。如果说30年前在讨论全球经济问题和国际投资的时候可以忽略中国因素,但到十年前这方面的研究已经绕不开中国,这是基本事实,是一个基本变化。

  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高速发展主要靠要素投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这种模式不能持续,代价太大,以至于背离了“人民福利”这一经济发展目标,所以改革宜早不宜迟。

  第二点体会,创新在国际竞争中是越来越关键的因素。对全球经济投资项目、新科技了解中发现,那些最领先的企业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中国能够分享到的主要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而原创的技术主要还是在发达国家,主要是在美国。这种原创的新技术有着巨大的力量,其特点跟以往的创新大不相同。现在的新技术一旦产业化以后,扩张成本非常低,几乎接近零成本。这种先发优势带来赢者通吃的效果。例如搜索引擎,谷歌的垄断地位是没法去竞争的,这和整个产业的特点分不开的。所以,在新技术的创新中如果我们落后了,我们将会丧失非常关键的历史机遇。我们一定要转变当前的生产模式,尽快实现创新驱动。

  第三点体会,我想谈一谈国家创新战略。在主要发展中国家,在重大创新上无一例外都会有自己直接或者隐形的产业政策。而产业政策的制定需要关注哪些问题呢?

  第一,国家产业政策,或者说创新战略,都会有一个基本背景,就是对于国家长远利益,以一种新的产业,重大的技术突破,或者特定时期。比如说二战时期的核弹,政府给予支持,毫无疑问会有这样特定的背景。但是,在所有产业政策制定中存在大量的争论,政策制定者也存在很多权衡、纠结和考虑。焦点在哪里?这可能跟我们从中国特点角度考虑问题稍有不同。它考虑的一个焦点是政府和企业关系,或者政府和被支持对象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应该说基本理论基础还是所谓市场失效。在重大问题上当市场失效或者弱效的时候,政府有形之手需要介入。在科技创新推动新产业和发展上政府有形之手就是必要和有效的,这是基本的背景。

  第二,选择具体方向具体实施产业政策。确定哪些领域、哪些行业、哪些技术、哪些产品需要你介入,这在一些国家做法差异很大。毫无疑问它要有前瞻战略性、有重大突破、有颠覆性的影响,这些有很多定义,做法会稍有不同。其中的标准就是利益和市场失效之间的权衡。

  第三,在国家政策或者是战略对创新给予支持的时候,不是一个从生到死的全流程。从科学的发现、发明到技术转化,到技术的成熟再到技术的商业化、产业化,最终市场的开拓,实际上是很长的链条。有的产品要酝酿很多年,政府不是说对某一个产业支持,或者对某一个产品的支持,是从头到尾,它要把它切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政策工具。为什么?要解决在哪个阶段是政府进去最有效的。一般来说在研发的基础研究上、在教育培训上、在传播发展上国家支持是最多的。但是整个从发明技术的创新、产品的转化、市场推销的过程中,实际上不同的手段起的作用不一样,到了一定阶段这种支持负面作用就会大于正面作用。

  第四,政府制定政策的时候需要考虑阶段和工具搭配效果。这需要关注三点:一是不能影响私人企业和私人资本进入。就是说当社会的资源有很大兴趣动力去投入这个领域的时候,市场的有效性可以发挥的很大,它可以通过市场来选择。这个时候政府就要淡化。当在其他阶段还没有这种作用的时候,政府的作用应该发挥更大。二是这种扶持要保证市场的竞争有效性。三是科技创新的风险承担和收益的分享需要优化。最糟糕的情况是成本社会化,即全部成本由公共资金担了。而收益私人化,即收益属于少数人,这显然不是社会支持的初衷。

  我们过去很多产业政策的确也有失效和失败的地方,要避免重蹈覆辙的关键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作用需要充分考虑市场,企业主体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的构造。

  第四点体会是,在我们浏览所有国际研究文献中,发现国际研究文献与我们中国研究创新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他们对基础性制度改革创新的研究很少。我的理解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从法律、公司治理结构、产权保护、包括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家精神、激励机制等等这样一些基础性制度方面都已经相对完善,我们的体制改革远远没有完成,而且任重道远。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