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从治理视域看“治水”的多重效应

发稿时间:2016-01-26 00:00:00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5年第12期作者:作者:魏辛树 胡占光

   [摘  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年前主政浙江时提出的重大科学论断。近年来,浙江省浦江县以“治水”为突破口,深入践行“两山论”的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基层治理方式创新、基层社会稳定和谐、文化服务民生,走出了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新型发展和治理之路。

  [关键词]     “两山论”;“五水共治”;浦江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年前主政浙江时提出的重大科学论断。十年间,“两山论”在浙江多地生动实践,开启了转型跨越发展的新篇,改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近年来,浙江省浦江县以“治水”为突破口,深入践行“两山论”的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基层治理方式创新、基层社会稳定和谐、文化服务民生,走出了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新型发展和治理之路。

  一、浦江成功实践“两山论”的两大经验

  浦江因水而名,人文璀璨,有“万年上山、千年孝义、百年书画”之美誉,但近30多年的发展,却严重破坏了生态文明。浦江县委县政府领导深刻意识到“绿水青山不在,金山银山何存?”,并以破釜沉舟的勇气,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为全局工作撕开一个缺口、为‘五水共治’树立一个样板”的要求,打赢“治水”的攻坚战,唤回了“绿水青山”,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打下坚实基础,也创出了“浦江发展模式”和“浦江治水精神”。

  (一)“浦江发展模式”的形成

  浦江是浙江省在新常态背景下实现转型发展的典型缩影之一。从过去牺牲生态环境换取发展到现在用生态环境营造发展优势的转变,其中历经了“任性发展”、“整治维艰”、“凤凰涅槃”的三个阶段。

  1.“任性发展”。浦江传统支柱产业(绗缝、挂锁、水晶)是依靠政府政策优惠而形成了完整产业链。随着全产业链延伸和扩张,许多“低小散”企业和家庭作坊聚集于此。经过长期的放任发展,形成了“粗放式”的产业发展模式,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以水晶产业为例,在“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洪水抓节水)前,浦江有22000多家水晶加工户和企业,每天产生上千吨废渣,导致县域内85%的溪流被严重污染,90%以上是“牛奶河”。浦江因此被评为“浙江卫生环境最差县”。主干河流浦阳江,自2006年起,水质常年为劣五类。水环境的污染对居民生命安全和生活生产产生巨大威胁,也倒逼政府在“GDP增长”和“污染代价”上作权衡。

  2.“整治维艰”。水环境的污染同时也造成多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如社会不满情绪滋长、人群纠纷和冲突增加等。在“五水共治”前,浦江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全省倒数第一,信访量居高不下,戴着全省“上访第一县”帽子,并且“两抢”警情严重。2012年前,浦江曾发起两次治污战:2006年浦江开始以水晶整治为切入口发起第一场水环境保卫战役,向水晶加工户或企业收取治污费,但遭到几千人的围攻,以失败告终;2011年又发起第二次水环境整治战,要求水晶加工户或企业不仅缴纳治污费,而且水晶污水要通过沉淀池沉淀,但又遭到同样的惨败。

  3.“凤凰涅槃”。在经历“任性发展”和“整治维艰”阶段之后,浦江县委县政府坚持顺应民意、再次出击,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打响第三次水环境整治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同时形成了“一体双则”治理方法。“一体”是指以集中优势兵力的重点突破法为主体。在工作中,按照“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战役原则,对重点污染村或重点违建村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由点到面,全面治理。“两则”是指坚持“依法依规”和“公平公正”原则。坚持“依法依规”原则,必须严格依法行政,依据环保、工商、消防等相关法规,分别开展“清水零点行动”、“金色阳光行动”、消防安全整治等;同时必须依法处罚,对违法违规企业、个人按照法律程序惩罚。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一方面坚持党员领导干部和群众平等对待,一旦违法违规必须严惩;另一方面坚持对横行乡里的“黑势力”和为所欲为的“名人富人”果断出手、坚决拔除,以公平公正赢得民心。

  (二)浦江治水精神的塑造

  浦江治水锤炼了一支敢于担当、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也塑造了以“义无反顾”、“壮士断腕”、“敢于担当”为主要内容的“浦江治水精神”。

  1.“义无反顾”精神。“义无反顾”是“浦江治水精神”的价值核心,为浦江治水取得决定性胜利提供了保障。浦江治水中面临巨大阻力,牵扯到22000万家水晶,2000家废塑、印染、小电镀企业,700家畜禽养殖场的利益,涉及到几十万人的生计,这是浦江有史以来最大、最复杂的一次利益调整,极其考验县委县政府智慧和勇气。特别是在前两次治水战失败的情况之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意志和决心成为打赢第三次水环境整治攻坚战的关键因素。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县委县政府坚持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制造的污染,必须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治好”“只要我们干部群众一批又一批地干,就一定能整治好浦江县的环境,浦江也能走出一条转型升级的道路”。党员干部中形成了“坚持正义,永不退缩”的信念,为推动治水工作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壮士断腕”精神。“壮士断腕”是“浦江治水精神”的发轫所在,展现了浦江治水的决心与意志,考验了党委政府敢不敢硬碰硬,敢不敢秉持严查严治、毫不留情的勇气。治水如革命,会牺牲掉GDP和财政税收入,会影响到浦江经济的发展,但是浦江生态环境已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治水刻不容缓。2013年以来,浦江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像一名战士那样去战斗!”“不等待、不退缩,更不能临阵逃脱”“必须打破所有的瓶瓶罐罐,只有大破才能大立”等治水要求,并在党员群众中树立“一定要打赢”的决心,动员全民参与,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和破釜沉舟的勇气强势推进“五水共治”。据统计,在治水中全县累计关停取缔水晶加工户19547家;关停治理印染企业5家,印染、造纸、化工三大行业关停率达55%;关停低小散养殖场461家等。

  3.“敢于担当”精神。“敢于担当”是“浦江治水精神”的根本要求,展现了浦江干部队伍“名利淡如水、责任重如山”的胸怀。浦江在治水中锤炼了一支敢担当、愿担当、善担当的干部队伍,一方面表现在落实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上,治水以来,县委县政府加强领导,提升各级干部“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意识和“抓铁有痕”的执行力,使治水形势从“要我治水”向“我要治水”,“被动治水”向“主动治水”转变;另一方面表现在大公无私,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特别是广大基层干部,在治水中不计较个人利益,不畏惧工作繁重,不害怕打击报复,敢于同排污企业硬碰硬,同时,善于听取群众意见,解决群众反映的治水问题,及时为群众寻找治水后的致富之路。

  二、浦江实践“两山论”的多重效应

  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战略部署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际行动,意义在于通过“治水”实现“一石多鸟”的治理效果。浦江正是秉持着这一重大战略理念,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实现显著转变。

  (一)经济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013年以来,浦江以治水为突破口,转变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大力扶持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1.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水晶、绗缝和挂锁是浦江三大支柱产业,整治总体上走了一条“淘汰→引导→优化”的转型升级之路。仅以水晶产业整治为例。其一,定制度制标准,淘汰落后产能。为了从根源上切断水晶污染,使治水常态化、制度化,浦江一是订制度,拉高水晶企业门槛。相继出台水晶加工企业(户)年检验照“十二条”、《浦江县水晶行业安全生产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水晶企业的生产、排污、处罚等细节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二是制标准,限制水晶产业准入门槛。浦江率先开展《工艺水晶饰品》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已通过国家标准委批准实施;浦江制定的省级联盟标准《水晶加工机械》,已通过第一批省级工业和服务业标准化项目立项。其二,引导企业升级,调整组织结构。浦江积极引导水晶产业“个转企、企上规、规改股”,推动低端加工向高端生产发展。为此,出台《浦江县水晶加工行业“个转企”方案》从注册资本、机械设备、税收等六个方面,对水晶行业“个转企”工作进行规范,引导符合条件的水晶加工户加快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从2013年启动水晶整治至今,浦江水晶全行业实现“个转企”转型升级工作。其三,聚集治污,优化产业结构。园区集聚是实现水晶产业布局的转型升级关键环节。根据“一区多点”规划布局,浦江已经建成中、东、南、西四个水晶产业集聚区,园区实行统一治污、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将杜绝水晶加工污染排放。为了实现“园区集聚、统一治污、产业提升”的目标,浦江制定、通过《浦江县水晶企业集聚入园办法》,进一步对规范治污作出严格限定。

  三大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经取得成效,全县共关停水晶加工企业(户)19547家,生产加工企业已缩减至1376户,提前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两个阶段性目标;绗缝服装产业已远离“黑心棉”之患,产值突破150亿元;挂锁业正规划园区集聚建设。

  2.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生态农业是“五水共治”的基础性工程,具有发展农业和保护生态的双重功效。2014年,浦江设施农业迅猛发展,大棚葡萄3.5万亩,成为“中国巨峰葡萄之乡”,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2000余元;香榧基地达到3.8万亩,成为“中国香榧之乡”。在农业发展定位上,浦江已经转向观光农业和采摘农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白马蒿溪、前吴民生、虞宅茜溪生态休闲农业旅游观光点创建活动,已形成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主的产业格局。

  3.乡村旅游异军突起。通过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浦江基本形成了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链。青山绿水催生出民宿经济、清水经济、观光经济等新型“亲水经济”,也迎来了乡村休闲旅游的黄金发展期。据统计,2014年,浦江县乡村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05%,农家乐民宿经济以284%高速增长,全年共接待游客38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3亿元,分别增长44.8%和66.6%。接下来,浦江县将按照新型城镇化共建共享的要求,着力打造“诗画浦江、山水浦江”城市名片,加快精品城市建设,培养特色风情小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4.电子商务势头迅猛。浦江电子商务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已经形成了以江南电子商务示范区、申通青年电商创业园和邮政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等专业园为核心,石埠头、云宫村两个电子商务专业村为两翼,丰收小站、村邮网购服务站为支点的产业格局。2014年全县注册企业和个人达4000多家,网络零售额超亿元企业达5家,网络零售额首次超过水晶行业产值,跨境网络零售发货量超1000万件,名列全省县市第二位的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浦江新兴的富民产业。

  (二)政治上转变政府治理方式

  浦江在“五水共治”中形成了许多有效的治理经验,改变了以往政府集权式、强制式、单向式的管理方式,进而向法治化、多元化、信息化的治理模式转变。

  1.治理方式法治化。浦江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治水”工作。一是普法宣讲。在治水中,运用多种载体加大水环境整治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的宣传,并组织县普法讲师团分赴水环境治理重点乡镇机关及重点企业,开展环境整治法制讲座,提高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水平,增强企业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意识。二是司法保障。浦江县检察院制定了《推进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用长效机制规范司法保障运作。并由检察院牵头,联合县公安、法院、司法局,共同出台政法机关保障治水工作的意见,构建“党委领导、强化沟通、部门联动、加强监管”的多元化环境整治司法保障格局,形成环境整治合力。三是严格执法。浦江县坚持依法处理环境污染问题,以“河道警长制”为载体,加大污染水环境犯罪打击力度。“五水共治”以来,浦江共批捕涉嫌污染环境犯罪18件27人,起诉38件72人。四是法律服务。浦江县积极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治水”,邀请律师担任各级政府法律顾问,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行政村(社区)法律顾问,为推进“五水共治”工作注入“法治思维”。

  2.治理主体多元化。浦江根据“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方针,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治水”大会战。其中,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开展“巡河问计走亲连心”活动,查问题、促整改。农村党员干部参与“治水护水扮美家园”先锋行动,清垃圾、促示范。企业带头开展“治水护水我诺我行”行动,加大环保投入,依法排放废水废气废渣。机关事业单位,开展党员进社区活动,宣讲“五水共治”相关政策,并参加社会公益。全县工、青、妇等各界共成立了302支义务护水队,调动党员、干部、职工、退伍士兵、学校师生及广大志愿者积极投身治水战场,形成全民共治的局面。

  3.治理手段信息化。在治水宣传上,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今日浦江》、浦江广播电台等开设宣传专栏和曝光台,浦江微讯、微博、论坛等开设互动专栏,提高社会、群众治水参与度,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联动”,单位、媒体、公众“三位一体”宣传体系。在工作方式上,充分发挥微信平台作用。如中余乡推出“微信工作销号法”,工作任务“挂号”备案,限期完成后审核“销号”,未完成则“留号”惩罚。在治水监督方面,坚持“群防群治”原则,开展全民身边河流随手拍活动,发挥全民监督效应。

  (三)社会上促进基层社会稳定

  浦江治水,不仅取得了环境效益,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1.净化了社会环境。浦江强势推进“五水共治”,不留死角、不留情面,坚决去除“黑色GDP”,以公平正义争取民心、凝聚民力,使得浦江信访总量呈连续下降态势,2013年信访量下降50%,2014年在2013年基础上下降了30.3%。在治水前,浦江水晶加工鼎盛时期,从业人员超过20万,大量外来务工人员集聚,社会治理难度大,而在“五水共治”取得阶段性胜利后,2013年浦江“两抢”警情下降55.4%,2014年在2013年基础上下降45.3%,实际火灾报警数下降了55%,社会环境得到了稳定好转。2015年4月浦江被评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县”,成功捧得全省“平安银鼎”。

  2.规范了基层秩序。“五水共治”是事关全局的工作,需要一个稳定的基层环境。2013年以来,浦江大力开展“除恶治霸”专项行动,着力扫清影响基层发展稳定的障碍,打掉涉黑、涉恶团伙13个,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12人,其中村干部24人、党员14人、人大代表2人。特别是对一些老年协会怂恿老年人对抗党委政府、策划煽动群众无理群访、凌驾村党组织之上、利用活动场所参与赌博等违法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并构建党组织领导下老年人自治机制,制定了《浦江县老年协会工作规范》。在引导老年协会积极助力“五水共治”的同时,防止老年协会出现“越轨”行为,进一步规范了基层社会秩序。

  (四)文化上凝聚基层民心民意

  治水治出看得见的绿水青山,也推动了文化的治理,以文化凝聚民心,并服务中心工作的开展。

  1.“文化礼堂”聚民心。浦江坚持文化礼堂建设与“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注重资源整合、文化融合,因地制宜挖掘各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文化布局,打造出一批“红色文化”“书画诗词文化”“乡村旅游文化”“传统节日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文化礼堂品牌。同时,组织“助威五水共治,唱响美丽浦江百场文艺慰问演出”进文化礼堂,使文化礼堂成为“五水共治”宣传工作和文艺创作的“第二战场”,激发城乡居民参与治水的热情。

  2.“孝义传家”顺民心。浦江在生态环境治理上取得成效,同时又注重文化的治理,通过挖掘、整合县域内优秀的文化资源,达到服务民生的目的。“江南第一家”被誉为中国儒家“治家”典范,“以孝传家、以义济世”文化特性,对浦江的社会生态的塑造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浦江突出江南第一家“孝义文化”、“家族文化”和“廉政文化”价值导向作用,以“孝义”引领社会风尚,以“廉洁”教育党员干部,营造出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基层有效治理。

  三、浦江实践“两山论”的启示思考

  1.实践“两山论”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强的党组织领导是浦江取得“五水共治”决定性胜利和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保障。浦江铁腕“治水”充分发挥了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了书记“一把手”责任:由县委书记任“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下设办公室、工作组,对全县“五水共治”工作实施统一领导、规划、建设、管理。同时,把“五水共治”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着力点,以“河长制”为抓手,领导干部做到了亲自抓、带头抓、坚持不懈地抓。乡镇党委政府明确把“治水”纳入实绩考核体系、村两委竞职承诺和创业承诺中,突出党委“治水”的责任担当。

  2.实践“两山论”的首要是更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从浦江过去的发展方式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仅会阻碍生产力发展,而且对改善民生福祉和社会综合治理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优化基层治理首先要更新理念,立足于加强生态保护,以向生态要效益、向绿色要发展为宗旨,切实走好城乡发展与治理的绿色之路。

  3.实践“两山论”的重点是问题导向、找准切入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项全方位、系统性、长期性的绿色工程,需要抓重点问题、找对切入口,打开全局工作。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如今水环境却成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治水刻不容缓。浦江紧抓“五水共治”机遇,通过“治水”牵一发而动全身,推动全面治理,抓治水转经济、抓治水促改革、抓治水保稳定、抓治水惠民生,取得了“一石多鸟”的效果。

  4.实践“两山论”的关键是实现全民参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系到人民福祉,关系到区域未来发展,需要凝聚多方面共识,构建群众参与机制,引导组织群众纵深参与,为生态建设打下最可靠的基础。以浦江“五水共治”为例,浦江形成县、乡镇(街道)、部门统分结合的联动治水工作机制,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激发县工、青、妇等各界力量参与护水行动。在农村基层“全民治水”大会战中,调动了党员、干部、职工、学生、返乡军人等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形成全民共治的局面。

  5.实践“两山论”的保障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生态环境的保护要以“法治”做后盾,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实效。浦江在“五水共治”工作中始终坚持“依法治水”的原则,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最为典型的是2013年浦江县检察院以污染环境罪对犯罪嫌疑人邓善飞批准逮捕,成为浙江省首例环境污染追究刑责案件。同时,浦江在法治宣讲、司法保障、依法行政、依法惩罚等多个方面,为“五水共治”的强势推进提供了“法治”保障。

  [作者简介] 魏辛树,浙江省浦江县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胡占光,浙江省浦江县行政学院教师。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