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改革发展中“以人为本”的上述两层含义,前一层的内核是“依靠人民”而后一层的内核是“教育人民”,“依靠人民”和“教育人民”是对我们文化建设“坚持人民性”的完整把握和全面理解。由习近平总书记上述落实“工作导向”的“两个结合”,我想到北宋时期政治家范仲淹《今乐犹古乐赋》中的一段话,赋曰:“古之乐兮,所以化人;今之乐兮,亦以和民……昔时搏拊,实用洽于群情;此日铿锵,亦足康于兆庶……和气既充于天下,德华遂振于域中;实万邦之所共谅,百世之所攸同……”。“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也是一种重要体征,“乐”的功能及其效益体现出文人学士“达则兼济”的政治抱负。由此观之,人们早已熟知文化之“化人”“和民”的功能,熟知文化之“洽群情”“康兆庶”的效益,更熟知文化之“和气充于天下”、“德华振域中”的使命。这是文化发展“万邦共谅”“百世攸同”的追求,这也说明文化发展应当在巩固“共同思想基础”中履职尽责。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后,这一主张被反复申说与强调,成为文化工作者一种信念坚守的“定力”所在。从我们文化发展的业态拓展与步态进展来看,文化自觉已然坚定着我们的文化自信并推进着我们的文化自强。面对时尚与时弊的泛漫、裹挟,有文化学人认为需要有“文化先觉”,但文化先觉作为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文化自觉,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固有的”。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它来自实践,来自千千万万人民大众的文化实践。因此,要真正感悟“文化先觉”,一是要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二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三是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通过构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一方面也要通过创新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来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也就是说,我们文化建设要巩固的“定力”是具有强劲“动力”的定力,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定力。
我们当下正在深入开展、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方法论视角看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目的论视角看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就文化建设的动力与定力来看,其连接点、坐标系正在于“人民性”。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来看文化建设,我以为在强调“文化自觉”的同时,应进一步强调“党性自觉”。文化发展中的党性自觉,既是就文化战线的党员、干部而言的,也是就致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所有文化工作者而言的。因为在这个“创造”中,“党性自觉”就意味着“人民性”的自觉,党性、人民性的一致与统一就在于都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宣传阐释中国特色”时的四个“讲清楚”,其实就是“共同思想基础”一个具体的展开。总书记说:“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正是在这四个“讲清楚”的具体展开中,我们看到了文化发展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与统一,看到了“文化自觉”和“党性自觉”的一致与统一,也看到了文化发展动力和定力的一致与统一。坚持并实践这些“一致与统一”,我们的文化发展就一定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