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寒门子弟更应该受到照顾

发稿时间:2013-09-29 00:00:00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高峰

  对无数企盼“知识改变命运”、渴望“鲤鱼跃农门”的农村孩子来说,今年的“命运之考”或许能点燃他们更多希望。

  前不久,国务院作出部署: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安排18.5万个名额由东部高校招收中西部考生,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把去年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万名重点高校招生名额扩增至3万名。

  这一连串的数字,放在我国重点高校资源严重不足的背景下,就更能掂量出分量。这不仅意味着每年会新增一批农家子弟进入北大、清华等一流大学,更重要的是,它让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寒门子弟,看到了政府推动教育公平的决心。

  “寒门难出贵子。”这些年,重点高校中农村孩子的比例在减少,以北大为例,20年里从30%降到10%。“名校里的农家子弟哪里去了”?就连中央领导也多次在公开场合痛心疾呼。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一些贫困孩子和家长感叹:不管个人怎么勤奋努力,知名学府都似镜花水月。侥幸能进大学或大专,就算筹得起学费,四年后找工作也无“拼爹”优势,兜兜转转还得重复父母的打工路--那又何必上这个无用又无望的大学呢?

  农村孩子难上好大学,有其客观原因。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教育鸿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向城市集中。边远地区、贫困山区、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想考出更高分数、进入更好学校,难度太大。而高校加大自主招生力度后,其选拔标准与方式,也对农村孩子不利。

  或许,这只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在转型时代中的无奈轨迹。不过,倘若寒门的家长和孩子很难看到靠个人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整个国家就要为教育不公平的后果付出高昂代价。让弱势群体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善个人和家庭的命运,是调整社会利益格局的最好路径之一。这也正是“高校难觅农家子弟”现象牵动中央政府、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的重要原因。

  想起最近网络上热议的两幅漫画。一幅题为《平等》。三个场外观众想看球,搬来了同样高的小箱子垫在脚下。左边的个儿高,整个球场一览无余;中间的女生高度刚好;可怜的是右边小朋友,站在小箱子上还是什么也看不到。另一幅题为《正义》,还是这三人,只是高个子脚下的箱子也垫到了小朋友脚下,于是,无论高矮,三个人都“刚刚好”看到了球赛。

  这何尝不是农村孩子跃农门的一种写照?对教育起点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农村孩子来说,即使规则相同、竞争公平,也难以享受到幸福。要实现社会正义,需要通过制度的安排,弥补起点的不公。

  政府正是那个“搬箱子的人”。这些年来,我们在推动教育公平上,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一次,国家以行政的力量把重点大学的机会搬到那些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脚下,让“奋斗就有希望,努力就能改变”成为看得见的公平,这不仅是对社会正义的追求,更将由此确立一种社会价值和国家理念。

  其实,提高重点高校农村孩子的比例,受惠的不仅是寒门子弟。中国农村卧虎藏龙,是最庞大却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人才宝库。当年许多从高校走出的农村孩子,如今都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栋梁。而且,如果重点高校将眼光更多地投向希望的田野,如果能认识到农村孩子吃苦耐劳与城里孩子精通棋琴书画一样是“素质教育”,那么,高校的“农村招生倾斜政策”,就不会只是履行责任,而会成为更主动的发展选择。这将促使我们更加在源头上发力,从起点上改变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竞争落差,从而达到教育公平目标,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

  给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多一些成就梦想的机会,就是给中国更好的未来。而为这些梦想做出的各种努力,何尝不是一个国家的前行步伐?■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