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4000亿美元天然气大单对中国的意义

发稿时间:2014-05-23 00:00:00
来源:腾讯评论作者:丁阳

  5月21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见证下,中石油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了一份为期30年的天然气购销合同。据俄罗斯媒体援引俄气总裁阿列克谢·米勒说法,合同的总价值为4000亿美元。据多数分析,此合同数额虽大,但中国并不吃亏,而且,从能源角度来讲,这份天然气大单对中国有着深远意义。

  谈判十年,如今是签单的最好机会

  中俄两国,本有“能源强烈互补”之说——一个是正在高速发展、急需大量能源的输入国,一个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输出国,且中俄正好是邻国。1997年时任俄罗斯总理的切尔诺梅尔金在北京就曾宣布每年将向中国提供250亿立方米天然气,为期20年。然而,这一承诺至今16年了,在中国进口的500多亿立方米/年的天然气中,还没有一立方米是来自俄罗斯的。不仅如此,去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了2450万吨原油(历年最高),但仍远低于从沙特进口了6000万吨,甚至还低于受到严格经济制裁的伊朗的约3000万吨。

  在中俄首脑见证下,两国签订历史性的4000亿美元能源大单上述的情况有复杂的原因,但足以显示两国在能源交易问题上的耐心。中俄天然气谈判,从这次项目算起也已经历时十年,中俄从专家组谈到公司一把手、从能源部长谈到副总理、从总理谈到元首。每次领导人互访,都以为要谈成了,但一直都没有结果——双方很早就敲定了各种细节,就是价格问题没谈拢。

  而当下,对中国来说,正是中俄天然气协议签单的最好时机——受乌克兰和克里米亚问题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关系正处于冰点,欧洲人正在下决心减轻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当俄罗斯转向亚洲寻找买家时,日本这个潜在大客户却必须顾虑与美国的关系。而对于被孤立的俄罗斯总统普京,此时也正需要中国的支持。从整个国际环境来讲,现在正是中国签单的好时机。

  并且,2018年开始从俄罗斯输入天然气,届时国内天然气“价格倒挂”问题也差不多到可以解决的时候。所谓倒挂,是指天然气在中国国内的售价还不如引进的价格,如目前中石油从中亚进口天然气每立方米亏损1元左右,是亏本买卖。这主要是中国内部原因,要鼓励天然气消费,并不是国内能源企业刻意当冤大头。而随着国内清洁能源使用呼声渐强,居民价格承受能力提升,倒挂现象已经逐步好转。倒不如说中俄天然气协议拖延了这么些年,已经给了中石油缓冲时间,现在签单,2018年输入时机正好。

  多数分析认为中国在这笔交易中占据优势

  关于这次交易谁得利更多些,由于具体合同没有公布,不少机构只能做出推测。合同为期30年,每年380亿立方米,而合同总价值为4000亿美元,不少人据此估算单价为350美元/千立方米,但必须指出的是,合同约定“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因此350美元这个估计偏低。花旗银行估计,若要5年时间达到380亿立方米,那么单价可能会接近380美元。俄罗斯联邦储备银行SberbankCIB分析师OlegMaximov则称,俄气提供的概述显示,价格为350-380美元之间。

  有机构认为这笔交易俄罗斯得利更多,如美国IHS能源咨询公司分析师周希舟就称,“天然气价格似乎更接近俄罗斯的希望,价格较高反映了中国为了购买更清洁的燃料愿意多花钱。”。国内也有不少媒体称350美元/千立方米远高于从中亚进口的“不到200美元/千立方米”,认为中方让步更大。不过这个数据有误,目前中国从中亚进口天然气的价格约为353美元/千立方米,并非传言中的“低于俄气价格40%”,而俄罗斯输欧天然气价格2013年均价在400美元/千立方米,出口到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气价甚至达到了每千立方米415美元到450美元。因此,多数机构和西方媒体还是认为这笔交易中国占据了优势。

  提升能源安全,减少煤炭依赖,中俄大单的两大意义

  签订4000亿美元大单并不会导致中国对俄能源依赖,相反这份协议将切实提升中国能源安全

  也有人认为,即便这笔交易中国没有吃亏,然而年均380亿立方米的输入量,会让中国产生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一旦中俄关系有所变化,俄罗斯凭借输气管道就能卡住中国的脖子。事实上,2006年以来俄罗斯多次已关闭了通往乌克兰的天然气管道,并严重地影响了周边一些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国家。而且关闭阀门的时间选择在最寒冷的、家人团聚迎接新年的、最需要充足天然气供给的新年假日期间。在今年的乌克兰危机中,三天之内,俄罗斯出售给乌克兰天然气的价格由268美元/千立方米分两次提高至385美元和485美元/千亿立方米。这种举动不得不让一些国人产生类似的担忧。

  不过,这种担忧很可能只是多虑。事实上,中俄之间能源合作的迟缓进展,让中国不太可能对俄产生能源依赖。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最近几十年里,早已经习惯了满世界找油找气,按中海油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的说法,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反而是独立性强了,不必特别依赖谁。以石油为例,中国努力了20余年,从俄罗斯得到的份额只是中国进口总额的8%左右。而且,天然气供给全球化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没有俄罗斯的天然气中国也不会“缺气”。

  而这份4000亿美元大单的好处在于,让中国的能源渠道更丰富了,这能够有助于提升中国的能源安全。按俄罗斯学者阿尔乔姆·卢金的说法,“从战略角度考虑,即使出现海上封锁,对北京造成的冲击也会较小。而一旦中美出现冲突,海上封锁可能是美国能向中国施加的最强大武器。”

  并且,考虑近年东海、南海渐趋激烈的领土和资源方面的纷争,增加陆地通道油气资源的输入来源,也显得十分必要。

  最重要的是,“脱煤”是当下中国的重中之重,天然气大单意义重大

  对于大多数国人,相比起能源安全,从俄罗斯引进天然气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减煤增气”。如陈卫东所言,今天的中国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更需要天然气。中国过高的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必须尽快调整,“减煤增气”是减少排放、减少大气污染和减少雾霾的成功解决之道。欧洲六十年,美国四十年的对抗雾霾走过的相同的成功道路。

  “减煤增气”是中国当务之急据美国通用电器公司,中国将引领全球未来的天然气需求增长:如果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从2012年的4%增长到2025年的8%,由此导致的煤炭消费减少可以在13年内节约5万亿元人民币的环境成本。这意味着平均每年节约3800亿元,约占年度GDP的0.5%。而从俄罗斯引进的这每年380亿立方米天然气,将成为“减煤增气”的重要一环。

  中国“脱煤”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这与人命直接挂钩。据初步统计,2013年全国共发生各类煤矿事故589起,死亡和失踪1049人。这已经是逐年好转后的数字,但看上去仍然触目惊心。进一步降低煤炭依赖,是当下中国极为重要的目标。

  能源独立面临邻避难题,引进外部能源不失为解决之道

  也有人认为,中国跟俄罗斯签订如此大的天然气合同,虽然让能源输入更多元了,但始终是增加了能源对外依存度。不少人认为,更好的解决办法应当是自己开发天然气,尽量实现能源独立。的确,虽然天然气仍然属于传统化石能源,但从污染角度看,天然气比煤炭石油要好很多——有数据显示,煤炭火电站引发的大气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是是24.5人/亿千瓦时,而天然气火电站是2.8人/亿千瓦时,少了将近10倍。而且,开发天然气,榜样就有现成的。

  数据显示,近年来美国页岩气(一种新型天然气)产量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爆发式增长。10年之前,美国页岩气产量仅占天然气总量的1%,而目前该比重已上升到37%。根据美国环保署的预测,到2035年时,美国46%的天然气供给将来自页岩气。这毫无疑问可以称得上是“能源革命”,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页岩气革命让美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降低——过去5年美国天然气和石油进口量分别下降32%和15%。而据美国能源署的一份报告,中国的页岩气储量世界第一,中国怎么就不学学美国,而想着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呢?

  中国四川省涪陵城外的农田内,可以看到大型的钻井设备。这里发现了页岩气。当然,中国不会错过开发页岩气,但是,到目前为止,进展仍然缓慢,原因比较复杂,部分是因为技术比较复杂。然而可以清晰看到的一点是,以反PX、反垃圾焚烧为代表的邻避运动,对中国页岩气革命产生了阻碍。2013年4月,重庆涪陵区焦石镇发生了一场爆炸,来自于中石化的页岩气钻井架。这场爆炸惊呆了村民,爆炸之后,村民指责项目污染了水源并向政府要说法。而中石化则坚称项目不存在问题。

  据中石化该项目的美国顾问的说法,中石化不愿就健康、安全和环境问题进行公开讨论,因为这可能会促使公民群体担心会发生最坏的情况,并做出行动。然而,这个美国顾问指出,即使在中国的西部,民众“闭嘴沉默”的日子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们(中石化)要是认为,自己可以开采1000口井,同时又不会有人去搜索‘水力压裂’,这样想就太傻了。”类似的事情,在中国投入巨资开采页岩气的荷兰能源巨头壳牌公司也遭遇过。

  相比起页岩气,更大的问题可能在于核电站。日本福岛核泄漏以来,全世界反核声音此起彼伏,台湾民众反对“核四”的一些举动,更让不少大陆人看在眼里。中国政府虽然也一度暂停了核电计划审批,然而,就在前几天,发改委、能源局、环保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指出,2015年运行核电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2000亿千瓦时;力争2017年底运行核电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2800亿千瓦时。这可以说是明晰了大力发展核电的方向,但谁又知道什么时候在核电领域会掀起邻避运动呢?

  结语在邻避运动的阴影之下,看似美好的中国新能源革命、页岩气革命的前景都得打一个折扣。在这种情况下,从外部引进天然气不失为解决之道。但如果想更好地解决能源问题,加强体制改革、改善社会治理,让中国的能源独立在民众理解的情况下快速推进,或许是更为根本的解决方案。■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