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李克强谈东北问题“动情”:为其振兴开三味药

发稿时间:2014-08-01 00:00: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7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分析当前东北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推进东北发展的相关工作。

  其实,除了昨天的会议,李克强最近几个月的活动与话题多次与东北产生交集:3月底,他在辽宁主持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6月初,他于北京再度主持部分省市经济工作座谈会,其中又有黑龙江代表参会;甚至在6月中旬,他出访英国,公开演讲中都提到了一个东北棚户区的“冻”人故事;7月底,《大连金普新区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一个国家级新区即将发力。

  尽管总理的关注颇多,但当前东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也是复杂和多面的:一方面过去的振兴战略已经让东北经济迈上新台阶,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都得到发展和改善;另一方面,东北地区去年以来经济增速持续回落,个别省份的GDP季度增速垫底,部分行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凸显。

  面临这些新挑战,国务院正在寻求新的对策。工作会议上,李克强为振兴东北开出了“三味药”,一是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为企业经营和创新创业提供公平市场环境;二是加强民生保障,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三是紧扣转方式、调结构,做强实体经济。

  毫无疑问,当前东北地区所面临的形势,既有普遍性的共性问题,在其他省份或多或少也正在经历同样的阵痛和困惑,也有地区特色的个性问题,比如“历史旧账”较重,这需要有针对性解决方案。

  李克强在东北工作过多年,谈及东北不免触动感情,他在会上说:“我们要负责任、讲良心”。而在“动情”的同时,他转而强调,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最终要靠改革激发东北的“内生动力”,向改革要红利。李克强指出,当前要集中力量抓好几件一举多得的大事,努力破解东北发展难题。

  首先,东北需要还“历史欠账”,持续改善民生,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在民生领域,棚户区改造是东北的重中之重,那里居住了许多为新中国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老工人,诚如李克强所言“城市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实在对不起这些老工人,也对不起他们的后代”。

  在中国,城镇集中连片的棚户区还居住着上亿人,这本就是政府心头之痛。尤其是在北方,棚户区居民过冬往往是极大的难题。所以,今年早已安排了更大规模改造各类棚户区,关键是要尽快兑现承诺,出台更多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支持棚改的措施。

  其次,东北需要依靠改革激发内生动力,从各级政府自身改革做起,激活市场和社会活力。不久前,国务院派出多路督查组到地方督促政策落实,其中有路人马就到了东北,他们既发现了工作中的亮点,也注意到个别地方和领域存在“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政策执行力。

  李克强就提到东北某地级市个案,一个重点民生工程花了8个月盖了133个公章,结果还没能按原定日期开工,因为还有12个公章没有盖完。这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既说明一些政府部门束缚企业的条条框框有多严重,同时也表明,一旦政府简政放权,取消、下放那些“不必要的权力”,就能极大地调动和激发市场、社会活力。

  再次,东北需要推进创新创业,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谋求新的增长点。正如李克强所说:“振兴东北,最终要靠东北自身,要靠创新创业。”东北的转型升级要立足自身的传统工业优势,比如做强装备制造业,抓住高铁、核电、特高压等重大项目建设契机,促进技术、产品创新,推动“东北装备”走向世界。

  同时,还要推动东北的农业现代化,这要走在全国前列。这其中就包括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产品(000061,股吧)深加工,加快粮食仓储建设,实施深松整地、黑土地保护工程,改善生态环境。此外,东北地区还可以借力东北亚的区位优势,以沿海经济带和沿边口岸带动开放、激活经济。

  总之,东北的发展难题再多再大,唯有依靠改革才能解决,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诚如李克强所言:“要靠改革激发上亿东北人的积极性,释放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社会活力。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东北变成创新创业的新热土。”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