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絮语

怎样读好《史记》

发稿时间:2020-06-29 14:25:41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清风

  喜欢历史的人都知道,要研究中国的古代史,首先要读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很多人读过《史记》,但真正通读细读深读的人并不多,不是不愿读,主要是不知怎么去读,往往读了几篇就坚持不下去了。究其原因,一是文言文晦涩难懂,很多历史典故和古文表述成了拦路虎。二是年代跨度大,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剪不断,理还乱,看不懂,记不住,讲不清。其实读史书本身就是一个费劲的活儿,没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是不行的,但也不是没有捷径,笔者这些年读《史记》有一些零星的体会。

  围绕人物读。《史记》之所以称为纪传体通史,就是围绕人物展开的,一百三十篇中除了十表、八书外,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都是写人物的。要读《史记》,首先要了解作者司马迁这个人物,《史记》中虽然没有司马迁传,但有两篇等同于司马迁的传记,一篇是《太史公自序》,一篇是《报任安书》,后来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也基本是来自司马迁的这两篇史料。通过司马迁的这两篇“自传”,我们知道司马迁是在受了宫刑之后开始写《史记》的,而受宫刑的原因是“李陵之祸”,就是替李陵辩护惹的祸,这就引出了李陵这个人物。李陵是名门之后,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大将军李敢的儿子。李陵年轻有为,英雄善战,司马迁给了其“国士之风”的赞誉,因为与匈奴打仗失败,又被汉朝误解投降匈奴,做了匈奴单于的女婿,最后老死在匈奴。李敢得知卫青与其父李广之死有关系,便打伤了卫青,卫青是何等人物,他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亲弟弟,于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就在甘泉宫狩猎时用暗箭射杀了李敢。这些在《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中都有充分记载,由李陵这一个人物,就可牵出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李广、李敢、卫青、霍去病、程不识、公孙贺、李息、公孙敖、张次公、苏建、赵信、张骞、卫子夫、霸陵尉、匈奴单于等众多人物。这么多人物,记住就非常困难,想搞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更难,这些人物就像一个个单独的瓜,而李陵这个人物就像一条藤,顺着这根藤,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容易多了。

  带着疑问读。比如读《报任安书》,这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这封书信,对于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十分重要。读懂这封信,要弄明白这么几个问题,其一司马迁和任安的关系,从史料上看两人是好友,但两人是怎样结为好友的,这个问题在史记《田叔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可以找到答案。其二任安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要了解任安,单读《报任安书》是不够的,要读《田叔列传》,这里面对任安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其三司马迁这封信是写给任安的吗?从史料上看,任安曾写信给司马迁,但司马迁并没有及时回信。司马迁写《报任安书》时,任安已经被投入监狱,任安不可能看到这封信,所以可以断定,司马迁写这封信不是真正写给任安的,是写给自己的,是写给历史的,是借任安之名,阐明自己创作《史记》的壮举,抒发自己的人生抱负和理想。

  结合其他史书读。司马迁《史记》中的很多史料,取材于《左氏春秋》《论语》《国语》《世本》《战国策》《秦记》《楚汉春秋》等典籍,司马迁之后,又有《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同一个事件,同一个人物,记载会有不同,要全面准确地了解这段历史或这个人物,一定要多读几个版本,综合起来分析判断。比如关于项羽这个人物的刻画,在司马迁、班固、司马光笔下各有差异,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项羽列入本纪,以帝王的地位描写项羽,饱含了对项羽的爱慕和尊重;班固在《汉书》中认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将项羽与农民起义首领陈胜一起编入列传,体现了班固的儒家正统思想;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项羽之死,就描述了一些《史记》《汉书》中不曾有的细节。比如关于伯夷、叔齐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们作为人物列传的首篇,可见对伯夷、叔齐这两个人物的重视。其实在司马迁之前,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庄子对这两个人物都有评价,司马迁之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范仲淹、司马光、文天祥、顾炎武等名人也都有诗词吟诵。所以读《伯夷叔齐列传》时,不妨把这些大家、名家的评价找来一起读一读,相信理解会更深一步。又比如,我在读《秦始皇本纪》时看到赵高“指鹿为马”的记载,感到不太可信,是不是虚构的事儿,就查找了其他典籍比对。《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旧唐书·仆固怀恩传》记载:“陛下必信矫词,何殊指鹿为马?”《三国志·魏志·鲍勋传》记载:“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诏曰:‘勋指鹿作马,收付廷尉。’”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记载:“内重之弊,必有奸臣指鹿之患。”这些历朝历代的文献中都没有持怀疑态度,基本印证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动笔读。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有切身感受。以前史书也读了不少,但多是泛泛而读,翻翻而已,过后没有什么印象。我这次读《史记》,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除了批注圈点之外,就是坚持写读书笔记,就关心的问题、困惑的问题、质疑的问题、批判的问题,详细读、深度读、比较读、研究读,并写出来。粗粗算来,繁忙的工作之余,也写了近百篇札记,每篇都不长,1800字左右。如《周公解梦不是周公写的》《孔子真的看不起管仲吗》《秦始皇“坑儒”质疑》《晁错“错”在何处》《假如毛遂不自荐》《出身不同的两个韩信》《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史记典故歌》等等。每写一篇文章,就要反复读几遍原著,还要找其他资料佐证,这样读肯定是忘不掉的。尤其是写《史记典故歌》,我把出自《史记》中的142个成语典故串在一起,组合成诗歌,这数百个成语就是数百个故事,以此来加深对司马迁原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