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史话

上海战役:大型城市攻坚战的典范

发稿时间:2019-11-08 13:45:26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李晓峰 熊健

  上海战役是渡江战役的收官之战,也是大城市攻坚战的典范。1949年4月26日,蒋介石从浙江赶到上海,亲自策划和部署上海的防御。他企图凭坚守上海,争取时间进行抢运物资,同时等待国际局势变化,挑起国际事件,期望美国直接出兵上海,进行武装干涉。汤恩伯根据蒋介石的意图,确定的守备方针是:以陆、海、空军协同作战,坚守市郊,屏障市区,巩固吴淞,确保海上退路,机动使用江湾、龙华机场,维护空中通道。其部署是:以6个军20个师置于浦西,2个军5个师置于浦东,以浦西为防守上海的重点。

  着眼歼灭守敌与保全市区双重目的筹划战役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为了能够完整地使上海转变为人民的城市,军委明确上海战役的指导方针是:既要歼灭防守上海的国民党军,又要保全上海市区,免遭炮火破坏,以利日后建设。陈毅曾把此方针形象地比喻为“瓷器店里打老鼠”。中央军委和总前委考虑到,一方面上海守敌汤恩伯集团已经做好了撤、守两手准备,另一方面我军还未做好接管大城市的准备。因而于当年4月27日,指示第三野战军不要过于迫近上海,以利有准备地夺取上海,避免吓跑敌人。第三野战军依据中央军委和总前委指示精神,制定了三套作战方案:一是对上海守军实施“长围久困”,但这一方案的不利之处在于,上海有500多万人口,粮食和燃料全靠外地运入,长围久困将使市民生活陷于绝境;二是攻其防御薄弱点,从苏州河以南向市区实施突击,但这一方案势必吸引守军主力于市区,使市区成为主战场,不利于城市设施的保全;三是从上海两翼迂回,钳击吴淞口,封锁其海上退路,诱歼敌主力于市郊,这一方案先将“老鼠”引出“瓷器店”,尔后再将其消灭,可收到扼其咽喉、攻其必救之效。但不利之处在于汤恩伯为确保其海上退路,势必集中兵力于吴淞口两侧顽抗,攻城部队以强击强,将会付出较大代价。军委综合衡量各套方案优缺点,最终批复了第三方案,同时责成总前委和华东局抓紧完成占领和接管上海的准备工作。

  依据战场情况灵活调控战役进程

  上海战役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钳击吴淞口,封锁黄浦江(5月12日—5月23日)。在扫清外围之后,战斗主要在市郊吴淞、高桥附近主阵地前沿进行。第9、10兵团各以2个军分别进击浦东高桥和浦西吴淞,协力封锁黄浦江,以切断敌军海上退路,其余各军在横扫上海外围警戒阵地之守军后,进逼市区,待命对市区发起总攻。在封锁作战时,第三野战军指挥员在研究战场情况后,发现吴淞、月浦、刘行均为敌主阵地,钢筋水泥碉堡多至7道,且附近村庄均被敌拆除,难以迅速插入吴淞地域,达到封锁江口阻敌逃跑的目的。于是,第三野战军指挥员临机调整部署,令第9兵团先头部队迅速攻占川沙、高桥,并以炮火封锁高桥以东江面;令第10兵团29军全力攻击月浦之敌,尔后再揳入宝山、吴淞之间江面,向吴淞迫近;令第28军在解决杨行之敌后,即向吴淞与江湾之间实施攻击。通过灵活调整兵力,我军三股兵力对敌实施了有效的封锁。在外围攻坚时,当突击部队进攻坚固堡垒受阻后,第三野战军指挥部及时总结攻击钢筋水泥地堡群的经验教训,在5月16日下达了《淞沪作战的战术指示》,命令部队改变攻击战术,要求各部队加强战场侦察,查明敌情,按照对永久筑城地带攻击的战术原则,慎重周密地组织战斗。根据这一指示,各部队总结经验教训,调整作战部署,改变进攻方式,采取以小分队行动为主,实施火力、爆破、突击紧密结合的锥形攻坚战术,逐个夺取碉堡。运用这一战法后,攻击部队伤亡极大减少,战斗进程大大加快。

  战役第二阶段为总攻市区,全歼守军(5月23日—5月27日)。战斗主要在市区和吴淞、高桥地区进行。第9兵团以3个军攻入市区,2个军攻克高桥,占领浦东,第10兵团主力攻占吴淞、宝山地区,一部攻入市区,配合第9兵团主力,占领市区。进攻市区的部队,都认真贯彻了野战军司令部的指示,尽量不用火炮和炸药,采用小分队包围迂回战术,分割歼灭敌人,以保全城市不遭战火毁坏。

  充分发挥隐蔽战线斗争优势配合战役作战

  上海战役是军民紧密配合作战,协力解放、接管上海的结果。地下党领导当地群众积极为解放军送情报、带路,组织广大工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搬迁、反破坏、护厂、护校斗争,使国民党当局破坏上海、大量抢运搬迁机器设备物资的阴谋未能得逞。上海地下党组织了6万多人的人民保安队,还有不计其数的护厂队、纠察队和消防队等,成功地保卫了上海的工厂、企业、市政设施和学校,维护了社会秩序,市内居民水电一直保证供应,公共汽车、电车照常行驶,电话局仍然上班,解放军进攻部队的指挥员还可以与国民党将领通过公共电话线路对话并劝其投降。同时,中共上海局策反工作委员会,采取多种形式,对国民党的军、政、宪、警、特人员广泛开展策反工作,提供了国民党长江布防图、淞沪地区工事构筑图等重要情报,并策动了国民党军多次起义,促成了敌淞沪警备副司令刘昌义率第21军、第123军等各一部投诚。

  把握有理有利有节原则应对帝国主义武装威胁

  上海是帝国主义势力长期盘踞的地方,为防止美、英等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军委明确了应对部署、提出了原则要求,部队进行了充分准备。根据军委指示,在第三野战军攻击上海期间,第二野战军作为战略预备队,集结浙赣线,随时准备协同第三野战军应对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军委要求进攻上海的部队严格遵守一系列涉外政策,以免造成外敌武装干涉的借口,并规定在封锁江面时,部队不得轰击外国军舰,如有外舰扰乱,则先请示后处理。5月19日,在高桥以西至林家宅沿江一线,有2艘外国军舰同3艘国民党军舰混在一起,对第30军第269团和第262团阵地实施猛烈的炮击,被解放军坚决回击,但考虑到外交纪律,部队没有向外国军舰射击。粟裕、张震向军委请示如何处理,中央军委回复:“有向我发炮者,必须还击,直至击沉击伤或驱逐出境为止。”并指示:“为了对付外国军舰的干涉,你们应有充分的精神准备与实力准备,即要将外国干涉者的武装力量歼灭或驱逐之。”上述斗争策略和措施有效保障了上海的顺利解放,并为我军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上海战役是我军渡江战役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战略追击中的一次大规模城市攻坚战役。此役从1949年5月12日发起至5月27日结束,历时16天,歼敌15.3万余人。上海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利用上海顽抗、掩护撤退、挑起国际事端的企图,加快了全国大陆解放的进程,保全了上海这座举世闻名的大城市,为战后的顺利接管和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堪称我军作战史上城市攻坚战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