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美国人才战略对后发展地区的启示

发稿时间:2011-07-04 00:00:00   来源:中国人事报   作者:白云萍

    作为仅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美国能够迅速崛起,后来居上,并且持续领跑全球经济,成为当今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和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与其备受世界各国效仿的人才战略密切相关。借到美国学习培训的机会,我对其人才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我感到,美国的人才战略对后发展地区如何抓好人才工作、引领区域跨越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美国人才战略对后发展地区的借鉴意义
  美国的人才战略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无论是宏观上的人才战略规划、政策体系构建、市场机制建设、发展环境打造,还是微观层面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作用发挥等,都特色鲜明,成效显著。但对于后发展地区来讲,以下几个方面更具针对性。
  人才优先的发展定位推动人才立国战略牢固确立。美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是从殖民掠夺下的奴隶社会起步。为赶超欧洲列强,独立后的美国始终把人才战略作为谋求国家发展的首要战略。美国工业革命的开端源自于人才的突破,工业腾飞更得益于其人才的集聚和鼓励科技创新。上个世纪50年代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促使美国进一步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战略上的高起点定位带来人才建设的累累硕果,仅诺贝尔奖得主美籍科学家就占40%以上。正是坚持以人才立国,使美国这个人口只占世界5%、建国只有200多年的国家,超越了欧洲2000多年的发展,拥有着43%的世界经济生产力和40%的高科技产品。新一届的奥巴马政府更明确提出,要培养世界一流的21世纪人才队伍,继续保持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
  包容并蓄的移民文化汇聚全球精英为其所用。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有2/3是外国人才移居美国。移民立法是美国吸引人才的政策保障。为适应发展需要,美国先后3次对移民法进行修订,并于1990年实施H-1B工作签证计划,为全球高技术人才到美短期工作开辟绿色通道。美国还是当今世界吸收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全世界1/3以上的留学生在美国留学,25%的外国留学生在学成后留下来在美国工作,进入美国国家人才库。此外,美国还采取高薪等方式,依托庞大的猎头组织,面向全球网罗高级领军式人才;依托微软、英特尔等跨国公司,在其他国家建立研发中心,通过就地聘用间接引进人才。
  产学研合作促使企业与高校无缝对接。美国把人才开发视作经济活动,注重人才投入与经济产出,因此非常重视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除了推进专利许可和技术转化外,美国还创造了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比如: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的辐射建设高新园区,著名的斯坦福大学科学园即“硅谷”就是成功的典范。由高校和科研机构牵头创办企业“孵化器”,迅速推广科技成果,帮助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创办高技术企业,或者合作建立“企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根据企业发展要求开展课题研究。目前已建立这类研究中心55个,合作企业近700家。
  法制理念和市场体制带来政府和企业的良性互动。在人才开发过程中,美国政府积极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但又恪守规则,坚持以法律和制度进行调控。比如,关于人才在职培训,美国制定《成人教育法》,要求所有雇主每年必须至少以其全员工资总额的1%用于雇员的教育培训,未达标企业必须上交其工资总额的1%作为国家技能开发资金。美国联邦关于保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最低工资额和最长日工作时间等相关法规始终得到严格执行。而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则完全通过市场来调节。美国是全球人才市场最为发达的国家,全世界最有实力的人才中介公司及猎头公司近80%集中在美国。由于市场完善,人才供求的双方能够在市场机制的调节、整合、推进之下,通过有效竞争进行双向选择,实现人才要素与其他要素的最佳组合。
  认同个人价值形成人才向往的美国梦想。美国吸引人才的优势,既有经济发展水平带来的高工资、高福利待遇,更在于美国有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取得成就的社会文化环境。美国有珍惜人才、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尊重个人价值,崇尚个人自由,鼓励冒尖、张扬个性,政策设计上以人才个体为着眼点,给人才以发展的空间,通过完全的竞争机制激发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
  二、后发展地区加快人才发展的几点思考
  学习美国人才战略,我深深感到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后发展地区要想摆脱经济继续边缘化的局面,必须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十分紧迫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
  找准工作定位,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从实践来看,很多后发展地区往往要么不太重视人才,要么被动地去发展人才,在要素积累上过于偏重固定资产等物质资本和资金投入。后发展地区不能再走物力资本优先的发展弯路,而应认真学习美国发展经验,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把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来开发。
  突出海纳百川导向,运用比较优势错位吸纳人才移民。后发展地区人才规模小、层次低、活力弱,加快本土人才培养固然是缓解的重要途径,大量集聚外部人才更为重要。要抢抓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和人才梯度转移机遇,大力引进领军人才;抢抓大中城市普通人才相对饱和的机遇,鼓励、扶持本土企业加快引进紧缺人才;抢抓国家重视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机遇,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锻炼发展。
  坚持“实用、实效”原则,广泛借助外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产业发展与科研载体建设相结合是美国人才创新创业动力强劲的重要经验。后发展地区虽然区域内高校院所较少,但借鉴美国经验,可以采取三种方式:一是校地合作共建高新技术园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校企合作共建技术研究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三是人才合作打造企业“外脑”。政府部门要积极牵线搭桥,帮助规模以上企业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
  创新政企联动机制,充分激发企业人才开发活力。后发展地区大部分企业由于创建时间短、经营层次低,在人才规划、引进培养、管理使用等方面非常薄弱。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从政策、制度、机制入手进行规范引导。一是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增强他们的引才意识、聚才能力、用才水平。二是实施人才开发示范企业推进计划,推动企业加强人才资源管理,激发人才活力。三是实施企业职工人才培训计划,推动企业切实加大人才培训的经费投入,保障人才的在职教育培训权益。
  提升人才环境魅力,着力打造人才发展向往城市。人才环境建设是后发展地区加快人才开发的最薄弱环节,造成人才引不进、用不好、留不住。要确立一批重点人才工程,把人才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区域人才政策体系。要切实加大人才工作投入,以经费保障推动各项人才基础工程、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重点人才引进和培养等真正落到实处。要营造关爱人才的氛围,保护人才的劳动、工资、保险等合法权益,并通过事业鼓励、待遇激励和荣誉奖励,使后发展地区成为人才施展才干、创新创业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