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幸福”:不丹的核心价值观

发稿时间:2015-09-10 00:00:00  

  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麓的不丹,是一个总面积为38394平方公里的内陆国。不丹的主要产业为水电业和旅游业。不丹虽然尚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但较为落后的经济并没有阻碍不丹的国民探寻幸福,不丹的核心价值观“幸福”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积极的影响力。
 
  “幸福”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2008年3月,不丹举行了首次国民议会选举并颁布首部宪法,君主立宪制正式开始指引不丹经济社会的建设。国王在不丹的经济社会活动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不丹国王提出,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应该关注幸福,政府在制定政策和政策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该理念得到了不丹大臣委员会和不丹人民的一致拥护,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步上升为不丹的核心价值观。当前,“幸福”的核心价值观已经深入不丹民众的意识深处,不丹的民众和社会治理机构均把追求幸福感、提升幸福度作为工作、生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幸福”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藏传佛教为不丹的国教。藏传佛教的精神主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不丹对“幸福”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从公元8世纪佛教传入不丹起,不丹民众就一直被教导应在寻求幸福之前准确认识自我,并发掘自我的本性。不丹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理论认为,人生的基本问题应该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一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不丹的执政理念得到了明确。
 
  不丹核心价值观主要由政府善治、经济公平和持续增长、文化传承与发展、环境保护四大支柱构成,其中,又分为良善治理、时间运用、文化多样性与弹性、社区活力、心理幸福感、生活水准、教育、卫生、生态多样性与弹性九个区域。
 
  “政府善治”指的是不丹政府不保留过多的权力,并对国家进行重新设计与建构,重构政府的权力结构;“经济增长”指的是不丹用有限的生产资料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并且这些物质产品和服务能够得到持续增加;“文化发展”指的是不丹文化在历史发展的积淀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表现形式;“环境保护”指的是不丹能够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四大支柱上形成的心理幸福感、良善治理、教育、卫生、生态多样性与弹性等九个区域中,各个区域又有其具体的指标,作为评判各领域具体情况的标准,如心理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积极情感、负面情感、精神性满足;良善治理包括政府绩效、基本权利、服务、政治参与;生态多样性与弹性包括生态问题、环境责任、野生动植物破坏、城市化问题,等等。
 
  与此同时,不丹也不再使用世界通行的GDP等指标来评价国家的建设发展水平,设立了适用于本国的幸福度指数——“不丹国民幸福指数”,并用这一指数来衡量不丹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幸福度指标”引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国家。
 
  幸福的不丹人
 
  在确立“幸福”核心价值观理念后,不丹通过努力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果,其人均GDP方面在南亚地区名列前茅;72%国土为森林所覆盖,生态系统未受破坏;就业率高、社会安定。不丹国民幸福感显著高于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英国莱斯特大学相关研究人员在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中情局所提供数据的基础上,依据健康、财富、教育、国家认同感、国家景色的美丽程度推出了民众最具幸福感全球国家排名表,不丹居于民众最具幸福感国家全球前十名。而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在这一排名表中的位置都比较靠后。这表明其国民的幸福感远远低于不丹。当前,普通不丹人的住房基本上由政府出资建造,建设完成后分配给不丹市民居住。不丹最好的建筑物是医院,患有疾病的不丹居民可以直接进入医院接受治疗,他们在完全康复后才需离院,而这一过程中他们的花费几乎为零。除私立学校外,不丹的教育全部免费,所有公立学校均由政府出资建造,学生基本都能实现就近上学。不丹人全民信佛,生活节奏轻松有序,社会生活主要是射箭、骑马、到寺庙转塔读经,这表明不丹人民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不丹政府如何推进“幸福”核心价值观
 
  在具体工作中,不丹结合国民幸福总值(GNH)设立了NHI指标,把政府的工作统筹到“经济公平和持续增长”“环境保护”“文化保留与发展”“政府善治”四大领域,将“幸福”的执政理念付诸实践中。
 
  以经济的公平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例。在经济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上,不丹坚持“国民幸福总值远远比国民生产总值重要”的理念。不丹在发展中没有实行一切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策略,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不丹以“幸福”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发展绿色经济。不丹森林资源丰富,其中,72%的国土面积是森林,但是政府却禁止出口任何未经加工的木材;不丹在矿产资源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但是政府严格限制外国资金在不丹矿产上的投资。究其原因,即不丹的“幸福”价值体系确立了这样一种理念——这些天然的馈赠是不丹国民创造幸福社会的资料,而不是被用来销售的产品。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丹政府甚至限制入境旅游人数。
 
  同时,不丹在施政过程中,努力做好城市发展与治理、环境综合治理、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公共设施建设等工作;逐步调整政府工作部门,以提高NHI指标为最终目标,设立了专门化的工作机构,对NHI指标及时开展检测及评估;积极为居民考虑增加经济收入的开发项目,并适当予以公共财政支持;进一步完善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全民免费的医疗福利和教育福利,配套建设文化福利设施,注重社会公共开放空间功能的发挥。
 
  “幸福”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事实上,不丹以追求国民“幸福”为目标最早可以追溯到1972年不丹国王旺楚克四世提出的“国民幸福总值”。不丹追求国民“幸福”的价值理念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程。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不丹一直以提升国民幸福为目标,并在将这一执政理念付诸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不丹在“幸福”价值理念的指引下不仅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也使得本土自然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传统文化得到了大力传承和发展。最终,不丹政府也实现了发展国家经济、提升国民幸福感的两大目的。“幸福”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实践使得不丹这个袖珍小国走上了幸福大道。
 
  其次,为其他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一种“不丹模式”。曾经,世界上很多国家片面地追求GDP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国家和地区也意识到GDP增长并不是衡量社会发展、人类生活的唯一指标,片面地追求GDP增长同建立一个美好生活社会间并不能完全画等号。因此,“不丹”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强调以人为核心、追求经济、生态等全面均衡发展的道路。经济发展是追求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丹的幸福模式”告诉我们,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才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