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日本对中国的力量认知及行为趋向

发稿时间:2015-01-14 00:00:00

日本这一轮的军国主义复活极具危险性、欺骗性和煽动性,它把军国主义复活隐藏在遏制中国的崛起上,而日本这一政策受到了美国以及与中国有暂时利益冲突、目光短浅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日本在与中国千年交往过程中,其对外政策完全围绕实力这个主题来展开。特别是从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为了一己之私耍奸使诈,不讲感情信义、不守道义规则,外交上变脸无常,经济上鲸吞掠夺,军事上善于搞偷袭,甚至于以屠杀来进行恐吓统治、精神征服和意志摧残。日本这种“崇强欺弱”的善变行为,根源于日本对中国的力量认知结果。当前军国主义势力正在日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全面渗透、迅速掌权,重新走上敌视、遏制中国的老路。今天的中国,究竟在日本人那里获得什么样的力量认知,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日本对中国的政策,影响甚至决定未来中日关系走向。深刻了解日本关于力量认知方式,有利于我们预见和把握日本行为的总趋向,在对日政策上增强应变力、掌握主动权,坚定维护自身利益。

日本关于力量认知的方式

日本的实力观核心是精确的力量认知,它是支配日本对外行为的主导因素。从历史视角看,日本进行力量认知主要从“力、势、气、运”四个维度展开。“力”,即绝对实力对比;“势”,即国家未来发展质量及趋势对比;“气”,即国家、民族精神意识对比;“运”,即察时局、观地缘,综合考虑结盟情况,能否借外力而为己用。说到底,日本对他国的这种力量认知,是从多角度对该国真实实力进行认识建构的过程。一是对国家间绝对实力对比的准确把握。重点是对他国力量的精确评估,绝对实力对比结果是主导日本行为的基础性要素。历史上日本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非常注重当时中国情报信息的收集、分析。甲午战争前,日本间谍全面渗入窃取情报,为准确掌握清朝的真实实力、作出战争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二是国家间力量增长趋势对比情况。就是准确分析力量增长的走向,关注生产力高低、发展质量的优劣比较。日本奉行的实力政治,不同于一般的现实主义思维,并不束缚于绝对实力对比,而是透过表面“物”的对比深入到物质生产方式的优劣、民族精神强弱等体现国家实力的本质规定性因素中,透过细枝末节分析研判,灵敏地嗅到别国的真实实力。这是日本追求“力”的极致、冒险表现。甲午战争中,中国的经济总量远超过日本,但日本并没有慑于总量数字的对比,而是准确把握住两国“势”的对比。腐朽的清王朝固守落后、保守的封建制生产方式,国家是封建王朝而不是民族国家,对基本的国家利益都认识不清,人同“蝇蛆”一般,心中只有家而没有国,精神涣散,毫无斗志,军事指挥、装备战斗性能落后;而此时的日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基本成熟,代表了当时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发展质量上全面占优。日俄战争中日本敢于挑战老牌欧洲强国,也是看到了日俄之间生产力、制度方面的巨大差距。三是国家间精神意志对比。日本对他国力量的认知,是以物质实力为认知基础,以精神文化因素为变量而综合建构的结果。日本是一个重视精神意志的国家,武士道文化加之植根心底的生存危机感,使得日本这个国家兼有疯狂、斗狠与隐忍、坚韧自相矛盾的特质,而这种矛盾性体现在日本行为上是奴性与抗争性并存。这一点在日本对欧美列强的态度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日本为了摆脱欧洲列强的侵略,以摇尾乞怜的奴性,通过明治维新成功“脱亚入欧”,而强大后的日本,又以极端的疯狂性、抗争性开启了对欧美长期的、反复的复仇行动,二战达到了顶点。四是观察地缘政治环境对比。地缘环境优劣、盟友多少,也是日本在进行力量认知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日本虽然是岛国,但生存危机感造就了专注于外的视野与心态,有时蝇头微利也要争取,精于在国际空间中捕捉力量分化、造势为己的机遇。从历史看,考虑地缘外力的介入可能,有时甚至成为促使日本发动战争的关键性因素。甲午战争,日本看到了欧美列强对清王朝支持“止于言行”而无实际动作,所以敢以小搏大;日俄战争,日本也是吃定了欧美列强幻想以日本制衡沙俄的企图。当前,日本就把强化日美同盟关系作为其实现野心的重要的力量来源。

日本对当前中国的力量认知及行为趋向

从日本近期一系列针对中国的行为判断看,日本对中国的力量认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中日间力量对比并没有失控,中国对日本不具有压倒性实力。二是从发展质量、速度看,虽然日本发展势头落后于中国,但其在高技术领域占有优势地位,日本凭借技术先进打败中国的优越感依然存在。三是从精神意志看,中国背负着反日、抗日的民族主义情绪压力,这会导致中国对外政策“投鼠忌器”,持续对日强硬的空间不断缩小。四是美国通过“重返亚洲”对中国的遏制战略进一步收紧。日本看到了美国遏制中国的企图以及对日本的战略需求,认为自己在与中国的竞争中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以解禁集体自卫权支援美军为借口,以“正常化”为幌子,积极谋求亚洲地区主导权。五是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在出现不利变化,围绕南海问题东盟防范中国的一面在加强,中俄在抗美方面实现了战略上相互借重。但在日本看来,俄罗斯为打破困局有求于己,在对日关系上俄罗斯显然并非中国的战略帮手,中国在安全领域战略孤立的局面仍然没有打破。基于针对中国的力量认知情况,日本认为加强与中国的对抗有助于实现其战略目标,于是通过“购岛”活动、开历史“倒车”,开启与中国对抗模式,从经济、军事、外交、地缘等全面加强与中国的对抗。近来,安倍的连任反映了其极端右翼化的政策在日本国内的民意基础。在这样的政治生态驱使下,安倍虽然实现了与习近平主席的会面,两国关系出现了积极趋向,但这不过是安倍政权的战术性举措,可以想见安倍主导下的日本与中国保持紧张、对抗的总体趋势将难以改变。

中国对日本的战略选择

力量认知的过程,是对一个国家实力逐步认识、接受的过程。构建符合本国利益的力量认知,一方面依赖于自身力量的绝对增长,这是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靠适度力量展示、掌控话语权等,这是能力支撑。针对日本对中国力量认知状况,我们要积极预测日本可能的行为选择,把好政策底线,增强自身实力,合理展示实力。一是以深化改革为主题和动力,提升发展质量,增大发展体量,整肃内部秩序,进一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二是抓住当前国际领域大调整大变革的历史机遇,打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组合拳”,进一步延伸战略触角,丰富、拓展国家利益,建设成熟理性的大国秉性、风度,在全球格局中争取建立与美国对等的战略形象,推动中国力量的全球认知形成,构建起强大的中国力量认知形象,推动我国国家利益受到承认与尊重,压迫日本接受现实。从历史看,一旦在国际体系中建立了体现国家利益需要的力量认知,就有助于该国获得国际权力。三是防止陷入别人的认知“包袱”。一国对另一个国家力量认知的过程,实际上是两国力量“对冲”结果的建构。日本这一轮的军国主义复活极具危险性、欺骗性和煽动性,它把军国主义复活隐藏在遏制中国的崛起上,而日本这一政策受到了美国以及与中国有暂时利益冲突、目光短浅国家的理解和支持。面对日本针对中国设定的力量认知“陷阱”,我们决不能以民族主义心态对抗一切负面认知行为,在四面八方同时树敌,决不能背上霸权争夺的恶名,而应集中精力围绕历史、军国主义等重点敲打日本这个“源头”,展示我们的战略决心和意志。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