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龙永图:全球化如何赢得中国人的好感

发稿时间:2017-04-27 11:21:22
来源:中国国际企业作者:龙永图

  近一二十年,中国对全球化的看法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人们对此可能有点半信半疑,现在大家普遍认为中国确实要参与“全球化”,还有些人提出要引领“全球化”。无论如何,“全球化”在中国形象相当正面。这是好事,说明中国人的对外开放意识大大提升。

  我们今天讲的全球化首先应被定义为“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基本上有三个要素。

  首先,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动力,从IT技术一直到最近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技术。科技力量是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技无国界,科技力量是第一生产力。有些人更看重市场的力量、人性的力量,以及人对于幸福的追求,常常拿成千上万的移民不顾危险从不同国家涌到欧洲去作为例证。那些因素的确存在,也都可以研究,但个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归根结底要靠科学技术推动。

  全球化的动力出现了哪些新特点?科学技术现在是什么样的?将来又会以何种科技继续推动全球化?现在的潮流是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来人工智能会不会进一步推动全球化?科学技术的新特点新趋势很值得大家研究。

  其次,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特别是大规模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来实现并推进经济全球化。

  再次,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主要是全球产业的转移和调整。过去几十年,制造业大量从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人力资源、技术的转移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重新配置。

  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过去以跨国公司为主,但由于互联网的产生,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在信息获取、技术获得、贸易和投资等方面,也能和大型跨国公司共同参与。

  从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实质来看,过去经济全球化主要是全球整体产业的转移——钢铁等行业从美欧转移到新兴国家。当下新的内涵特点主要是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链网络体系的建立——发达国家把制造业转移到新兴国家,但科研技术留在自己国家。随着产业链的进一步细分,调整产业特点、研究产业链工业链成为研究经济全球化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有些人认为全球化正在逆转,有些人甚至认为全球化已不复存在。我们应如何客观、全面、准确地判断当前经济全球化出现的这些新趋势和新现状?为什么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一些挫折?为何欧洲和美国出现了反全球化的苗头?

  挫折与波折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经济全球化本身,而在于政府应对全球化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阶层变化的方式。不同社会阶层在经济全球化当中得到的利益并不公平。如何处理社会不公平问题,是关乎全球化能否继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十八大以后,中央非常注意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把精准扶贫当成重中之重,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解决发展不公平、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最近出台的雄安新区建设方案也旨在通过区域化战略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中国,现阶段不仅没有出现“反全球化”,反而对全球化的看法越来越正面。

  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因为我们正确、及时地处理了全球化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冲击——特别是分配不公的问题。虽然在中国,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一些问题,但总体而言,大家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还抱持非常正面的态度,真心拥护,这是共识。但试想,如果我们没有正确处理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没处理好由发展带来的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成果公平分享的问题,中国也很可能会像西方一样,出现众多反全球化、反改革开放的声音。

  “处理好公平分配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经验。西方国家在处理反全球化时可借鉴中国的经验,这同时也是中国对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很正面的贡献。我们应该关注、研究中国这些年处理有关社会公平公正问题的做法,尤其是:如何让更多老百姓、基层人民能够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全球化的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认为,在当前形势下,中国要取代美国引领全球化,但我个人觉得还没到那个时间点。不可否认,在一些领域、一些方面,中国目前可以起一些引领作用,但从整体上来讲,中国若要真正开始引领经济的全球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方面即科学技术,虽然中国现在少数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在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方面,尽管我们的世界五百强企业越来越多,但很多企业仍是“大而不强”,核心竞争能力还不够,短时间内很难成为推动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况且从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来看,从经济产业链的分工来分析,中国基本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全面进入一些重要产业链的高端领域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