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城市群视角下的乡村分化及其振兴

发稿时间:2018-11-23 14:33:10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李宽 熊万胜

  乡村振兴是整体性的战略部署,具有很强的宏观指导性,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需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他山之石可以借鉴,但不可以照搬,找准定位、优化路径,可以从其发展轨迹中寻找城市发展的规律,进而探索出适合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为圆心,可将我国乡村划分为城郊乡村、城市间乡村与偏远乡村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乡村有着不同的特点,也有着不同的诉求和发展策略。

  城市群视角下的乡村分化。城郊乡村主要是指大城市郊区的乡村。初看此类乡村靠近资源中心,应该比较容易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具有强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实则不然,“大树底下不长草”可以视为对此类乡村的另一类描述。对于许多大城市的郊区来说,不是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是发展空间被束缚了。在城市进行规划时,会对整个区域范围进行规划,将乡村也纳入了城市的范围。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资源优先向中心城区集中,而忽视了郊区的需求,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在土地指标方面。对于整个城市范围来说,既要有商住房、公共设施的建设用地,还要有生态涵养、水源保护和粮食生产的土地,并且都有红线要求,不能轻易突破。中心城区都是连片开发,没有多少空间,将保持绿地的责任都交给了郊区。所以,在土地用途管制约束下,大城市的中心地段非常繁华,而郊区必须种菜种瓜。许多大城市的郊区乡村,没有发展的空间,也没有发展的资源,只能依靠政府的转移支付。它们靠近大城市,反而没有发展。

  城市间乡村主要是指那些分布在几个城市之间的乡村,它们由于离中心的距离比较远,反而拥有更强的活力。距离城市中心比较远,城市的区域规划不会将它们纳入进去。而所在的县域经济吸纳能力有限,对它们的影响不是很大。所以,此类乡村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年代,乡镇企业呈全面开花之势,基本上每个乡镇都没有落下,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特色镇,实力超过县政府所在地城关镇的强镇有很多。即便有的城关镇实力比较强,但它不会将周边的镇都吸纳进来,总有几个镇发展起来。况且,这些镇的发展也不是仅集中在镇区范围内,而是分布在各个村,这也就造成了整个的乡村范围内差异比较小,每个镇、村都有相应的经济实力。

  偏远乡村则是距离城市比较远的农村,这部分乡村的发展潜力比较小,青壮年劳动力大量离开,留守人员较多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这类农村由于离城市中心比较远,所受辐射有限,基本上没有发展起来。

  不同类型乡村振兴的目标与策略。与城市中心的距离决定了乡村的特点,也影响了它们发展的目标与振兴的路径。对于大城市的郊区农村来说,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进行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全覆盖,逐渐缩小与中心城区的差距。郊区农村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用途管理,不是不想发展,而是为了服务更大的目标不能发展。所以,在这个方面需要中心城区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二是为城市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供应,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由于靠近城市,郊区承担着新鲜蔬菜、水果的供应任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郊区农业加大科技投入,严格管理规范,生产符合要求的食品。三是加大以郊野公园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为市民提供休闲旅游的好去处。郊区不只是食品的提供地,还是乡村文化、生态旅游的目的地。这就需要对郊区的生态有总体性的考虑,在适当的区域加大建设郊野公园的力度。郊野公园是包含基本农田、生态片林、水系湿地、自然村落、历史风貌等以生态人文资源为基础的复合型体系,可以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所以,对于大城市的郊区乡村来说,一是要加强规划引领。郊区不再是为了城区发展的功能承载转移区,而是功能合理分工区。郊区不是发展的后备,而是为了发展承担着某项功能,要进行统一的规划,而不是不规划,或者晚规划。二是要盘活郊区的各类要素、资源。由于靠近城市,郊区的产品高度的商品化,流动的速率也非常快。这就要求对郊区的要素制度进行改革,为其快速流动提供便利,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储备力度。由于与中心城市的巨大反差,大城市郊区人才流失非常严重,在发展新型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大力引进人才、储备人才,让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进入乡村、留在乡村。

  对于城市间农村来说,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保持乡村的活力,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第一,为耕种提供便利的条件。当前,这类地区还有许多的农户在种田,依靠农业作为自己的收入来源,种田的面积也比较大,有人将他们称之为“中坚农民”。他们既可以种田,保持农业的稳定性,也积极参与村庄治理,保持乡村的秩序。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是保持农业、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第二,为外来人员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融合。此类地区的乡村不完全是农村,还有许多的工商业,也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外来人口可能要在此定居或者长期在这里生活,这就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建设友好型、宜居型乡村。第三,提高农民的综合性收入。由于这个地区既保持着农业,也有发达的工商业,拥有广泛的市场机会,可以采取多项措施,整体提高农民的收入,让他们在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不会因为收入问题而离开乡村。

  对于偏远型地区的农村来说,则要坚持底线原则,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稳定的大后方。这类地区不应以发展的目标来进行要求,它们不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在积累财富。所以,这类地区的要求是:第一,照顾好留守人员的生活。比如,可以不断完善老年人协会、为老服务点、乡村医疗点等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让他们在农村安度晚年,让子女安心在外打工。第二,有序推进农村产权改革。产权改革是以农民为核心,目标是他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在此条件下,要保障他们能够随时回到农村去,以应对城镇化所带来的风险。第三,适当地进行村庄合并。对于部分地区来说,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村庄消失是不可逆的历程。对于有些村庄,为了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可以对其进行归并,鼓励农民进行集中居住。看似是主动地让村庄消失,实则是永久地保留了某些村庄,让其更好地存在下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