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换帅潮”中不要把大学当官场

发稿时间:2011-11-28 00:0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熊丙奇

    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近一年来出现“换帅潮”,在72所部属高校中,三分之一已出现主要领导变动。此番调整过后,高校领导层年轻化、高知趋势更加明显。同时,跨校、跨地区交流任职业已成常态,政府官员到高校任职现象亦多次出现。(中新网11月26日)

    有媒体分析指出,跨地区、跨学校交流任职,对于书记、校长个人而言,有助于增加经历,丰富工作经验,提高领导能力;对于高校,则有助于带来新思路、新方法,推进管理创新。另外,与学者从政一样,“官员返校”亦体现了中央旨在优化干部结构、增强工作活力的整体布局意图。

    这是完全把大学当作官场进行的分析,也是符合当下高校实际情形的分析,作为有着副部级、正厅级级别的大学,其领导干部当然是“高官”,因此,在各地官员交流任职的整体背景中,作为官场的大学,也不例外。然而,大学却不能是官场,也不能再按官场来对待。

    一所大学的校长,可以轻松地交流到另一校当校长吗?从干部级别来说,条件完全具备,可是,这符合这所学校的办学特点、对校长人选的任职要求吗?在世界一流大学,有对大学董事会(或理事会)负责的校长遴选委员会,按照本校的传统和对校长岗位的要求,公开遴选校长,根据这一遴选体系,一位在他校当校长当得不错的校长,并不一定符合本校的任职要求。简单地说,每所学校有每所学校不同的办学定位和特点,对校长也有不同的要求。我国大学采取的由主管部门选拔任命校长的方式,更多体现组织的意图,却没有考虑到不同学校的差异性,更没有听取学校教师、学生的意见。校领导跨校交流任职的一个结果是,千校一面。

    至于官员到学校任职,对学校发展有利的程序,也该是按学校的任职要求,公开遴选,然而,在组织的调配下,官员走马上任,他懂教育管理吗?他会把官场的做法带进高校吗?这些问题,在组织选拔任命时,考虑并不充分。很多时候给人们的另一个感觉是,高校的副部级、正厅级岗位,是政府官员们官升一级的驿站。

    在这次媒体的报道中,不少直接用到副部级高校,说实在的,在去年7月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下文简称《纲要》)颁布之后,再看到这样的提法,以及政府部门再采取和以前完全一样的模式任命高校校长,是莫大的讽刺。在这一承载国人教改期望的纲领性文件中,明确提到,“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等等。把政府和学校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然而,在《纲要》颁布一年多之后,没有看到这一改革推进的任何迹象。

    改革当然不可一蹴而就,但是,至少应该迈出“探索”的步伐。在我国制订教改《纲要》征求意见期间,推进大学去行政化,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就是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而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已经得到共识,随后也写进了文本。根据教改推进的原则,为减少矛盾冲突稳步推进,在取消行政级别方面,可以不动原来的校长、书记,但却可从新校长人选的选拔、任命中按照《纲要》精神,采取新的方式,但是,从目前的校长、书记任命中,看不到一星半点的改变。

    或许,在《纲要》中列进相关的改革思路,只是做出一个姿态,相关部门根本就没有想到要推进这样的改革,而现在,这个《纲要》究竟写了些什么,有关部门也可能全部忘记了。也于是,早在大学去行政化讨论中被批评的把学校当作官场,对校长采取官员式管理,一再上演,大家也不再谈这有什么问题,反而提炼其“积极意义”。

    在教改一年间,我国教育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很令人关注的是,出国留学急剧升温,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11月14日发布年度报告显示,2010-2011学年,中国留美学生总数达15 .7万人,比上学年激增23%。自去年中国留美学生数量首次超过印度以来,今年已是连续第二年成为美国外来留学生最大来源国。这可以视为对我国教育改革未来不抱多大希望之后的一种选择。一直把求解“钱学森世纪之问”挂在嘴边的政府官员和大学校长们,这就是求解的结果吗?

    如果对国家和社会负责,我国政府部门和大学,必须认真思考,我国大学除了贡献出最大的官场,高等教育系统至少有上百位副部级高官、几千名正厅、数万副厅、无数的处长、科长之外,还能给国家和社会贡献什么?高度行政化的教育与学术,不可能指望有像样的教育与学术贡献,继续高等教育的行政化之路,我国教育将无路可走,哪一天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哪一天才是我国办大学的真正开始。

    (作者系教育问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