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赵晓坤: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发稿时间:2012-10-11 00:00:00

  【核心提示】当代大学生表现出生命教育缺失,否定自我生命、漠视他人生命等与生命教育含义相背离的现象。生命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加强生命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生命意识,提高大学生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2010年高等教育在校人数315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了26.5%,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与此同时,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问题频频困扰大学生。目前大学生自杀或伤害他人生命的现象屡屡不断,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也反映出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和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高大学生生命意识,并帮助大学生提高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质量。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生命教育》一书中首次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通过各种途径教育学生珍惜自身生命,同时尊重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包括多个层面:一是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感知,接纳和肯定他人生命,重视、珍惜一切生命;二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正确面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三是提升自我生命的意义和生命价值,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生,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通过生命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健全的生命观,珍惜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敬畏生命,以积极的态度主动维护生命权利、提升生命价值。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消极对待生活经过高考的“独木桥”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放松下来,认为学习不再重要,开始在大学校园里舒舒服服地等着毕业:上课想听就听、想睡就睡、想逃就逃,抱着应付的态度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用上网、玩耍、谈恋爱等方式来消磨时光,到考试的时候却临时抱佛脚。另一部分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兼职、社团等活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消极颓废、空虚无聊的现象,“郁闷”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一种“流行病”和口头禅。大学生消极颓废、虚度光阴是对生命的轻视与亵渎;当大学生没有精神归宿和信仰时,就可能忽视甚至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二)否定自我生命2004年,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在“上海市预防自杀研讨会”上公布了对杨浦区3000名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25%以上的被调查者曾经有过自杀的意念。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大连、沈阳、哈尔滨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26.5%的大学生偶尔有自杀念头,2.1%的大学生经常有自杀念头。2001年至2005年,全国共报道281名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209人死亡,72人存活,自杀死亡率为74.4%。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共发生63宗大学生自杀事件。

  随着我国的社会变革,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生活、恋爱、人际交往、就业等各方面压力,一些大学生认识不到生命存在的唯一性,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最终选择了自杀来解决这些压力,对自我生命的否定也反映了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和缺失。

  (三)漠视他人生命2002年,清华大学刘海洋“为了测试熊的嗅觉”将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的5只黑熊。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因琐碎小事与同学结怨,不能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经过周密计划和准备,先后将4名同学残忍杀害。2005年,复旦大学研究生张亮因心烦气躁将压力发泄在30多只小猫身上。2005年,北京大学安然为追求一名女生与同学崔培昭产生矛盾,最终追砍崔培昭数十刀后致其死亡。2007年,云南大学张超及其男友谢宏劫取木洪章钱财后,将被害人尸解。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将女服务员张妙撞倒后,将正在记车牌号的张妙扎8刀杀害后驾车逃逸。

  这些极端事件都反映了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导致了他们对生命、生活的错误态度,意识不到自我生命存在与他人生命存在是相互依存的,剥夺他人的生命,最终也毁灭了自己的生命。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发展缓慢,甚至缺失,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教育本身的原因,更有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要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必须正确分析导致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不和谐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与个人的成长最为密切,因而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形成与其所在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大学生生长在单亲家庭或父母离异或家庭不和睦,甚至在成长过程中有不愉快的经历,较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消极面对人生。

  家庭教育方式和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对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一部分父母对子女的健康成长缺乏关心,疏于管教,而另一部分父母对子女管教过于严格,经常采取打骂甚至暴力方式,或者父母对子女过度溺爱、过分保护,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命意识。多数大学生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和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独立性比较差、抗挫折能力差、适应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遇到挫折就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二)高校教育的疏忽目前我国高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高校教育依循传统教育,对于学业教育比较重视,但缺乏对生命意识等人文意识的教育。长期以来,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人,而是被动学习的工具,以书本知识为中心,考好成绩成为学生追求的唯一目标,对于生活目的和生命的意义感到迷茫。第二、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高校中还没有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关于生命教育的思想,仅仅局限于部分专业课或思想政治课的讲授,没有具体的针对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少有具体案例分析,论述枯燥乏味,缺乏时代感和时效性;第三、缺乏专业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各学科的专业课老师往往注重教授专业知识;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方法往往采用灌输方式,没有注重学生思想需求和个性特征,因而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惑、疏导;最后、很多高校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到此咨询的大学生却很少,即使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想要寻求解决,因各种各样的原因也不好意思去寻求帮助。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只关心自己的实际利益,却忽视了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生命尊严的思考。

  (三)社会的负面影响网络、影视、报刊等媒体对自杀或伤害他人的事件经常大肆渲染或炒作,不同程度地给大学生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生命意识,不少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判断力。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尤其是网络游戏中,伤害生命的行为变得轻而易举,大学生对于生命的感知、认识和情感也会变得麻木模糊。

  (四)自我教育缺乏大学生自身对生命教育认识不够,没有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许多问题的认识都停留在表面。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大学生缺乏理性思考,也没有正确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当他们面对就业、经济、学业、人际关系、恋爱等各方面挫折和压力时,表现得缺少耐挫力和容忍度,轻则产生心理问题,逃避现实或意志消沉,消极面对人生,重则走向自我毁灭,或报复他人。

  四、高校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教育是生命的教育,面对的是生命,发展的是生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生命教育正是以上思想的体现,这就要求高校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及其生命价值的实现等问题。高校应树立珍爱生命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升生命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提高生命品质,提升人生境界。

  (一)建立学校、家庭沟通联系制度,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新生入学时,高校应建立与家庭沟通联系制度,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中学时的表现。同时通过这个联系制度使家长定期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当寒暑假结束时,学校也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假期间的情况和家长的反馈意见。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学校和家庭可以给予学生更多情感关怀和理性引导,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

  (二)将生命教育思想融入各学科生命教育的内容广泛,单传依靠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是无法完成的,所以高校既要开设相应的生命教育课程,更要把生命教育思想渗透到各学科教学。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协助学生体验其生命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生命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途径。关怀学生,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价值。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高校还可以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科研、体育、艺术、娱乐等各种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求知、自我表现、人际交往和认识社会的宽广舞台,丰富和充实大学生的生活,在活动中帮助学生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积极的生命情感。例如:组织大学生到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让大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组织大学生参观看守所、戒毒所等,使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维护生命的尊严;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扶贫助困,引导大学生学会关爱,从而增强生命的责任感。

  (四)完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应配置专业老师组织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关注大学生中的特殊人群和自杀高危人群心理;积极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强化大学生健康心理卫生,树立健康生命观;重点关注特殊家庭和经济困难家庭的大学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解决;心理咨询机构应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建立班级→系→学院→学校多层管理,通过多种途径与大学生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发挥辅导员作用高校应配备一批专业素质强,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辅导员。辅导员能够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可以深入具体地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让他们经常和学生交流谈心,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经济和就业等各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压力,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

  (六)提倡大学生自我教育生命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单纯依靠外在因素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提倡大学生自我教育,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真正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从根本上反思大学生生命教育价值,正视生命教育缺失的严重性,努力探寻生命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蓬勃发展。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