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正确的“跑道”抓落实

发稿时间:2019-01-23 13:34:39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刘学农

  核心阅读

  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也是有“跑道”、有方向的,偏离正确的位置和轨道,就会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甚至误入歧途。要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从我国实际出发,遵循治理规律,把握时代特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有效开展社会治理工作,要运用正确的方法论,牢固确立辩证思维,遵循客观发展规律,沿着正确的“跑道”抓落实,扎实做好思想引领行动、疏堵并重、打防结合、固本开新等工作,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脑袋要跟着身子下山。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讲到:“斗争的发展使我们离开山头跑向平地了,我们的身子早已下山了,但是我们的思想依然还在山上。”我们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的新时代潮头,也处在问题汇集、矛盾凸显的特殊时期,社会治理任务重。在这个特殊时期,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一如既往的工作已经不能适应形势任务要求。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用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指导行动,脑袋要随着身子一起步入新时代。要把党的绝对领导贯彻到政法综治和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确保刀把子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要找准社会治理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着力点,切实在服务保障重大经济战略、保障市场主体、保障民生上主动作为。要扭住一切工作落点,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规范乡镇、社区网络化服务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年”等活动,改善基层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夯实平安建设根基。要打造一个重要支撑,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水平。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建立大数据辅助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用汗水冲刷泪水。古人云:上医治末病。在风险社会中,事后处置固然重要,事先预防才是根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至高境界,就是预防在前、化解在先,实现对各类风险预测预警预防。可是,有的抓预防工作缺少招数,缺乏恒心,本来是可管可控的小事情,因预防不力演变成大事件。还有的只充当“消防员”,不愿意做“筑路工”,跟着事故案件跑,围着矛盾问题转,始终被动性地开展工作,而忽视平时打基础的工作。平时少流汗水,关键时候就会流泪水。社会治理工作有千招万招,抓好预防工作是最实在最管用的高招妙招。要强化打就是防、防就是打的观念。在严格打击中实现防的功效,在搞好预防中替代打的工作,打防一体、打防联动。要强化按规律办事的观念。遵循季节变化、量变质变、事物相互联系等规律和特点,选准推进路径,把控工作进度,循序渐进、顺势而为,切实增强工作的科学性。要强化打牢基础的观念。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抓全保安,抓小防大,扎实抓好风险评估预测、法制教育、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夯实工作根基,筑牢安全堤坝。要强化素质支撑的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像找矿藏一样查问题、找短板,问题早一分发现,安全就多一分保证。要树立新理念,运用新技术,建立新机制,提高对各类风险发现、防范、化解、管控能力,把风险化解于无形。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社会治理工作不一定能够立竿见影,但潜移默化的作用非常重要。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始终如一做好那些费时费力而又暂时无名无利的长效性基础性工作,筑牢社会治理的长远根基。

  守着米仓不饿腹。走过半个多世纪的“枫桥经验”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是贴近基层实际,具有浓浓的“乡村味”“百姓味”,为广大群众所认可和接受。近年来,各级各地结合实际总结探索了许多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法,像总结的“四前”工作法,构建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打造的“雪亮工程”,推行的“网格化”排查,成立的各种品牌调解室,倡导的诉前调解,组建的乡贤议事会等,为扎实做好社会治理工作起到了牵引和推动作用。然而,现实中经常出现守着米仓饿腹,抱着水缸喊渴的现象。有的对好的传统做法不沿用,却挖空心思找新招法,守着身边的人才不用,却闹人才荒,身在基层,却干不出接地气的活。究其原因,是有的个别领导干部对群众智慧不会过滤提炼,使群众智慧成了“沉没的宝藏”;还有的喜新厌旧,放着现成的好经验好做法不用,另起炉灶创造所谓的新经验,打造属于本届现任的“品牌”。土偏方治大病,小办法解决大问题。要善于唱“老曲”,采取回头看等方式,把那些传统的治理经验进行梳理和论证,只要符合当前实际,就大胆引用,接力传承。要充分接地气。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在遇到社会治理难题时,不妨想想焦裕禄那句话:“问问群众,你就有办法了。”要拿出十足的诚意,带着谦恭的姿态,怀有倾听的勇气,走得进群众的家门,坐得下群众的板凳,拉得起群众的家常,真正在基层这片沃土上涵养灵气、积攒底气。社会治理工作要“入乡随俗”,善于讲当地能听懂的治理“方言”,采取当地人容易接受的治理办法。要做好提炼升华工作。善于总结提炼基层经验做法,对基层的创新成果进行系统集成,把各地的经验上升为普遍长远的制度设计,把点上的具体做法变为面上的共同行动,使精致的“盆景”变成精彩的“风景”。基层是富矿,但没有露天矿,无论是倾听“最深的声音”,还是打捞“沉没的声音”,都需要好的作风保证。下基层搞调研只要双脚沾满泥土和露珠,就容易挖掘出更多有着百姓味道的鲜活经验,坚持以点带面,全力推开,努力形成花开满园的治理成效。

  不能勤了电脑懒了人脑。社会治理没有智能化,就难以实现现代化。近年来,各级各地在智能化建设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信息孤岛”、数据壁垒、网络梗阻依然存在,制约了智能化建设整体效能的提高。有的抓信息化建设虎头蛇尾,满足于线路铺了、电脑联了、网络通了,但不注重做好实际运行和开发利用工作。有的用键对键代替面对面,在网上看信息,从微信群里听心声,几乎足不出室,老百姓只听声看影却不见真人实影。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目的是做事而不是作秀,既不能助长形式主义,更不能培养懒汉,否则就违背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初衷。用好现代科技手段要有好的作风作保证。要借助信息化手段破解难题。利用大数据平台,加强专业侦控手段建设,加快推进网络身份认证、人像对比、可疑资金分析等新技术研发应用,提高对新型犯罪精准打击能力。要善于运用视频分析、生物特征识别等新技术,加强对重点区域人流物流监测,最大限度把公共安全风险发现、消灭于萌芽状态。要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决策,努力实现数据资源价值最大化,增强领导决策的科学性精准性。要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和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更好发挥其维护公共安全和服务人民群众的作用。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能力。一方面,要提高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做好防范风险、执法办案、服务群众工作。另一方面,要善于向现代科技手段借智借力,提高研判、侦查、破案和解决棘手问题能力。每次办结一个案件或处理一件棘手问题,都要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为下次解决类似问题积累实践经验,实现打一仗进一步,改变过去那种没有现代科技手段干不成事,现在离开科技手段却不会干事的尴尬境象,努力形成让电脑丰富人脑、让技能助力智能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