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当前社会心态状况及其引导

发稿时间:2017-03-30 10:56:55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陈朋

  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空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表现出普遍的心理特点和心境状态。它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趋向和行为选择,进而对社会稳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当前需要密切关注社会心态的变化,并在适当的时候采取相应措施对不良的社会心态进行干预和引导。

  当前社会心态保持总体向上的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各领域治理成效的显著增强,人们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展现出高度认同,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总体上看,当前社会心态保持健康向上的态势较为明显。

  对党和政府的信赖感进一步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倡廉、民生改善、简政放权、依法行政等举措的有力推进,特别是干部作风建设的扭转,公职人员违规违法的行为得到极大程度的遏制。这在很大程度上纾解了过去一段时间存在的疏离感,社会心态更加成熟理性,对党和政府的信赖感进一步提升。公职人员和群众逐渐站在彼此互相理解的心态上来看待和分析问题。这种良性的社会心态对基层社会稳定和矛盾纠纷的化解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改革发展的认可程度持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不移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群众认可度不断增强。在经济领域,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就业增长超出预期,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公众对经济增速预期不断改善。在政治领域,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推进,让人们看到党中央推动政治发展的坚定态度和积极举措,从而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心。

  理性认知占主导。通过大数据抓取和分析近年来的新闻舆论和热点话题可以看出,理性态度不断上升,舆论场的理性值逐渐高于感性值。这集中表现在人们对反腐倡廉、涉警涉法、经济形势走向、国际局势变化等议题的理性认知程度不断增强,而且保持上升趋势。其突出特征是求证意识不断增强。当一个事件发生以后,不再简单地听信传言,而是在认真考证、辨识真伪、区分良莠、在了解真相和证据的基础上作出客观判断。比如,对于一些虚假新闻,会从照片的技术处理、时间地点、内在逻辑等角度来进行求证。同时,人们还逐渐从关注事件的细枝末节转向关注事件背后的社会背景,继而减少围观心态,不断认识到单纯泄愤、谩骂只能增加社会戾气,对于共识的形成和问题的解决毫无意义,反而会使自己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因此,要以合作、包容、共赢的态度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度直接作用于社会心态。心理承受能力强,社会心态就积极,反正就会容易滋生消极的社会心态。改革开放对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方式、社会治理形态、人们的思维观念和心理感知都带来了巨大冲击,并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但是中国整个社会相对稳定。这当然同政府不断提高妥善应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但也与人们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增强密不可分。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或在新闻中看到的各种突发情况,人们逐渐习以为常、坚强承受、积极面对,有的还会参照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经验来看待问题,而不是表现出不可思议、情绪失控、惊诧愕然。

  开放包容的心态渐次显现。心态总是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产生的。开放的环境必然激发开放包容的心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欲望和观察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突破旧有思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外在世界带来的变化。一大批城乡居民逐渐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偏安心态,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性追求、生活习性日渐持以包容心态,不再视之异类。有的日渐通过各种途径走出家乡、走出国门,接触外界新鲜事物和先进理念,不少中青年开始转变就业和择业观念,不再片面地追求体制内的工作,主动寻求职场转型和创业空间。

  与社会心态总体向上相伴生的是,一些不良心态依然存在,并影响着人们的行动逻辑和行为方式。一是焦虑心态仍弥散在一些群体身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利益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些人对高房价、分配不公等问题不满意,产生一种不确定感,心里不踏实。二是不安全感影响着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这种不安全感不仅表现在个别地区社会治安和秩序上,还表现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上,也包括一些企业倒闭带来的再就业压力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安全感在多个群体中不同程度存在,对人们干事创业的意愿和劲头产生了深刻影响。三是不信任心态依然存在。伴随不安全感而来的是人际信任度低,“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较为明显。一些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他人在遭遇困难和危险时袖手旁观。四是功利性价值取向增多。价值观念是社会心态中最为复杂、最为内隐的重要因素。检视一些热点事件和有关数据发现,近年来社会价值观念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功利性特征。不少人习惯以“有用吗”来作为价值取舍的评断标准,“有用则取,无用则弃”成为部分人价值选择的重要标准。

  构建引导社会心态健康发展的立体网络

  社会心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对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多角度构建引导社会心态健康发展的立体网络,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心态支撑。

  做好分析研判。“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引导社会心态健康发展,首先需要对其作出准确研判,特别是在关键时期和重大活动期间必须准确掌握基本态势和演化走向。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善于捕捉社会心态的优势,密切关注社会心态变化,准确把握社情民意。推动媒体与一些专业智库合作建立社会心态调查预警系统,在大量收集数据的基础上监测社会心态的发展变化轨迹,预测其可能走向,进而为相关干预和引导措施提供参照。

  加强预期管理。预期管理是指利用信息传播对人们未来预期的形成和变化进行引导、调节。把预期管理引入社会心态建设领域,主要是试图影响公众对行为收益进行预测及评估,从而形成理性的社会心态和行为取向。具体而言,需要在两个层面努力:其一,提高政府预期管理能力。政府应该将了解回应群众期待、化解群众负面情绪、稳定社会预期放在舆情引导工作的首位。在公众产生疑惑前,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准确澄清事实真相,不断增进官民互动。其二,准确把握不同阶层的利益期待,最大限度凝聚共识。采取阶层分析法,对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不同的心理期待,进而富有针对性地沟通交流,寻求思想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抓好用好网络这一重要变量。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心态的“网络感染”已然无法回避。网络空间下,人们的心态异常复杂、行为变幻莫测,“易感群体”极易形成,个体心态很容易演变为群体心态。互联网正在以巨大能量释放原先被传统传播结构所抑制的活力,激发社会成员的意见表达欲望,让过去“沉默的大多数”变为“积极的意见表达者”。这就意味着要正视网络社会所带来的现实影响,尊重网络传播规律,用网民可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树立健康心态。

  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舆论引导方向正确,社会心态就会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因此,必须牢牢抓住舆论引导这个有力杠杆。对于舆论引导,传统的做法是堵和灌输。事实证明,这种办法并不能发挥有效引导作用。面对社会心态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征,舆论引导应该在疏和辨析上下功夫。所谓疏,就是要通过技术革新、媒体融合、平台拓展等层面的努力,畅通舆论表达渠道;所谓辨析,就是要通过明晰机理的方式,让真理越辩越明,让错误的舆论不攻自破。同时,还应该打击各类谣言和虚假信息,推动网络舆论生态持续向好。

  凸显和强化价值引领。价值引领对良好社会心态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凡人善举,培养公众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加强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用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