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新形式主义的典型表现及其根源

发稿时间:2017-08-14 15:17:55
来源:人民论坛网作者:陈鑫铭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形式主义害死人”。建党96年来,我党一直在同形式主义的顽疾做斗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旗帜鲜明地将其列为“四风”之首,采取了很多措施打击形式主义之风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形式主义有其顽固性和反复性的特征,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时期以来,形式主义问题突出”,具体表现就是“作风飘浮、工作不实,文山会海、表面文章,贪图虚名、弄虚作假等问题”。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阳光未能直射的地方,一些形式主义的变种开始抬头,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有愈演愈烈之势。

  一是不作为,在其位不谋其政。一些部门和地方的公职人员抱着“但求无过、少做少错”的态度,对待工作采取“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的方式,敷衍塞责、能推就推,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但比较棘手的问题采取“一推二拖三挂起”的处理方式,遇到问题绕着走,还美其名曰地自我安慰“不吃不拿也别干”。诸如此类不担当、不作为的新形式主义,既妨碍了中央大政方针的执行和落实,又阻断了上级组织和基层群众之间的联系渠道,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二是装样子,撸袖子不干实事。有些人乐于“上山下乡”,实质上是到群众中去装样子,下基层去玩摆拍,走马观花,装腔作势,根本无意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他们眼里只有虚名,习惯于搞“嘴上文章”和“墙上功夫”,用名目繁多的“会战”、“比武”和“献礼”给工作套上一层花衣服,具体的工作却没有人关心;更有甚者,活还没干就开始谋划如何邀功。这种光撸袖子不干活、一心只为抢功劳的假作为更容易蒙蔽领导和群众,贻误建设和发展的大好时机。

  三是落不实,头重脚轻天上飘。一些官员和干部总是高居庙堂之上,乐于在会场跑却不到现场转,信奉“调研看文件、决策摸脑袋、执行拍胸脯”的逻辑,习惯于“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一些地方和部门发了一批被群众嘲讽为“关于再关于”的“蛋生蛋”式的文件,开了一系列“传达与学习”的“读课本”式的会议,但多数是“照虎画猫”,既没有结合地方和部门的具体实际,也没有针对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嘴上表决心、会上有行动,纸上见结果”的形式主义导致出台的政策和规划要么不接地气,要么朝令夕改,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四是瞎忙活,白加黑团团乱转。在一些地方,“白加黑”、“五加二”似乎成为当前颇为奉行的工作方式,各式各样的“考核”、“评比”和“认证”比比皆是,文山会海不但没有减轻,还有忙不完的接待和断不了的汇报。细细梳理,很多会议、文件和活动其实并非必须,其后果必然是一方面很多公务人员不得不疲于应付此类可有可无的工作和安排,另一方面群众的诉求和疾苦却顾不上倾听和解决,这不但挤占了宝贵的为人民服务时间,也磨掉了火热的为社会担当愿望。

  五是假创新,玩忽悠声势浩大。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有些人绞尽脑汁以创新之名行欺瞒之实,用各色各样的假创新和乱创新营造轰轰烈烈的工作局面,但这些不注重积累、抛弃了传统的瞎“创”乱“创”并不能带来实质的结果,最终多流于形式或无疾而终。这类“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的所谓创新其实质就是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和政治游戏,无端消耗了大量宝贵资源,对于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有害无益。

  形式主义之风一有机会就兴盛、无须推广也流行的局面,究其根源,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主观思想懈怠、责任意识淡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反对四风,但有些干部“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德修养丧失,要么装聋作哑,要么装腔作势,把形式主义这种“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子的东西”视为护身符,挖空心思粉饰太平甚至弄虚作假。少数人侥幸心理和退缩意识作祟,认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只要不出问题就“不会查、查不到”。

  其次是不良风气相互传染、上行下效工作走样。习近平同志指出,“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在一些形式主义之风盛行的地方,部分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脱离实际,讲问题避重就轻,为荣誉弄虚作假,口头上讲改革和创新天花乱坠,实际中依然奉行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影响了良好作风的形成,为新形式主义的产生和泛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第三是问责制度有待完善、选人用人存在偏差。在实际工作中,“会干的不如会吹的”似乎成了一种惯例和风潮,“做老实人,干老实事,说老实话”的结果就是原地踏步踏。一些奉行形式主义的投机者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获得了极大的政治利益,拍拍屁股坐上了更高的位置,这对踏实干事、艰苦创业的广大干部无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第四是工作不能与时俱进、学习能力有所欠缺。在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浪潮中,有些干部因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虽然有一腔干事业的热情,但却没有办实事的能力,往往就会“好心办坏事”。还有一些干部,因为跟不上形式的变化,方向找不准、形式摸不清,不得不用各种形式主义手段遮羞和掩饰,其结果只能是绕来绕去、事倍功半,既浪费了资源,又耽误了事业。

  (作者为 湖南省廉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