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区

以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

发稿时间:2019-09-23 15:28:41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韩志明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城市发展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群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城市的集聚功能,提高城市的地位和影响力。当前,城市群建设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形态,也是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区域一体化的核心动力。

  城市群发展的国际经验

  在城市化的早期,各个城市零散分布,野蛮生长,自力更生,各自实现发展的目标,相互之间的交集比较少。随着城市发展进入到城市群阶段,城市越来越扎堆和密集,资源和要素的流动更加频繁,协同配合以及竞争和冲突等问题日益浮现。

  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城市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城市群发展的必然结果。区域一体化能够打破区域壁垒,高效地配置各种资源要素,避免城市各自为政的低效率问题;也可以推动跨区域矛盾纠纷的解决,减少城市间的摩擦和损耗,促进城市之间的互补和协同,提高城市群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城市群发展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重要路径,也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空间载体。首先,应立足于城市内外部的优势资源和有利条件,综合发挥市场和政府以及其他社会主体的作用,注重建立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其次,强化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建立四通八达的立体化交通网络,降低资源和要素流动的成本,增强城市间的聚合力。再次,坚持市场导向,合理配置产业资源,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城市群产业生态,实现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最后,建立多层级的协调机构,发展灵活高效的协商议事机制,强化城市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以及纠纷解决等。此外,还可进行区域文化共同体等的建设,提高城市间的协同性和凝聚力。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形成长三角城市群的概念以来,长三角城市群不断拓展和延伸,不仅创造了占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城市群生态系统。

  一体化的区域空间格局开始显现。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的长三角灯光亮度数据显示,长三角的灯光已经由过去的零星“点亮”发展到“一核五圈四带”的空间结构,由合肥—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组成的“Z”字形灯光轮廓愈发清晰,表明在城市群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区域内部的边界已经趋于模糊,也意味着互通互联的一体化空间格局开始显现。2018年,G60科创走廊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标志着G60科创走廊走向3.0版,从城市战略上升为区域战略,将来可以将整个区域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体化的产业分工体系逐步清晰。长三角城市群在不断的竞争与融合中逐渐推动区域专业分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分工体系,比如上海市的服务经济、江苏省的智能制造业、浙江省的信息(互联网)经济以及安徽省的新型工业等。在此基础上,不同城市基于各自的资源和产业优势,逐步形成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体系,由过去“各占山头”逐步转向差异互补的产业生态,比如有大型汽车企业把总部和研发中心设在上海,把智能化生产基地布局在温州和常熟等城市。

  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互联局部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是评判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标准,也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便利条件。随着长三角地区同城化趋势愈加明显,公共服务一体化也提上议事日程,公共服务的标准化、智能化和跨区域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城市间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发展迅速,比如推进苏州与上海的地铁相互联通,江浙沪实施跨区域营业执照通办,上海与安徽、江苏等城市实现地铁“一卡通”、宁波和马鞍山等8城率先开展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等,探索公共服务的普惠和共享之路。

  当然,由于要素禀赋、发展水平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限制,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行政壁垒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很严格,户籍制度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产业链分工还不尽合理,同质化问题还比较突出,低水平竞争也比较明显,阻碍了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公共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资源要素的充分流动;许多一体化合作项目的成效也还不显著等。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路径

  随着城市群发展战略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也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探索更加积极和有效的发展方略,以及可付诸实施的机制和举措等。

  以基础设施互联打破区域地理边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可以打破资源要素的地理边界,重构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提升其相互依存的程度。以城市群发展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需制定科学的交通网络规划,加快健全区域内一体化和多层次的网络交通体系;推动水、电、气、油等能源型基础设施以及环境型基础设施等的共建共享,降低资源运行的成本,提高环境协同治理水平;大力完善互联网、物联网以及智慧城市等相关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提高智慧治理水平。

  以多元合作机制打破区域行政边界。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已基本形成了“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机制,提高了区域协作的水平。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建设,首先,应统筹和完善城市间的多边合作框架,理顺其中的制度以及机制等。其次,提高区域产业分工规划的层次,建立分工明确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实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再次,推进医疗、卫生以及教育等公共资源的跨区域共享,提高公共服务的便民性、可达性以及多样性。最后,可建立多元化的区域仲裁机制等,以解决城市间的争议和纠纷。

  以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打破市场边界。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精髓,也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体现。为此,首先,应做好人才整体规划,利用市场机制配置人才资源,以产业、科技和服务聚集人才,促进人才资源的自由流动,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其次,推动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培育和成立区域投资银行或基金等,推动区域资本的合理配置,发挥资本的杠杆效用。再次,以“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和“不见面审批”等为基础,加快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大数据平台,整合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等方面的信息资源,提高市场监管和服务民生的能力。

  以文化情感共融打破区域心理边界。长三角地区内部人口流动频繁,有着盘根错节的历史文化传承,是同根同源的文化共同体,如都具有注重温婉细腻、理性谨慎和精耕细作等意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以共通的社会精神为基础,通过打造长三角文化品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举办区域性的文化活动等,着力推动文化心理的融合发展,强化文化认同,集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潮流中来,发展更具有宜居性、包容性和有温度的城市文化,最终提高广大民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此外,以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也应注意处理好城市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既应避免同质化竞争以及恶性竞争,也应注意保持城市群内部的活力;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城市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更多实现公共服务的普惠和共享,提高长三角地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