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蔡昉:通过改革赢得更多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配置

发稿时间:2017-06-26 14:17:43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蔡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在中国财富论坛上演讲时指出: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消失是必然的。关于可持续的劳动生产率,也是逐渐在下降。

  最近我把改革开放时期所赖以支持的生产率做了一些分析。我们发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整体上支撑了中国经济56%的提高。但还有44%就来自于三个产业之间资源的重新配置,特别是劳动力的重新配置。

  也就是说,农民工过去在农村、在农业是剩余劳动力,他不生产什么东西,有他和没他对农业生产是没有影响的,因此他从劳动生产率极低的部门转向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更高的部门,总体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所以这三个部门之间重新配置资源,构成了44%。其中,资源重新配置的部分,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做静态的重新配置效率,这部分贡献的比较少。更多是来自于哪些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就追逐着流向了哪些产业,这叫动态的转移效应,这部分贡献了39%,合起来是44%,而44%加三个产业贡献的56%,就是100%。但是这些因素,在今后同样也会下降。

  我们跟发达的经济体不太一样,因为他们经过长期的制度变迁,已经把所有的潜力发挥出去了,所以保持在3%的速度是理所当然的,已经算很不错的了。但是在中国,我们还有很多体制性的障碍在妨碍着生产要素的积累和配置。近几年有很多人都在说,中国农民工在倒流,在回家。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察,这些农民工不断进城,到了一定年龄他就回去,很多年一直在这样进行着。但是过去是进城的人口大于回去的人口,所以出现了农民工进城量的增长。现在因为16岁-19岁的农村孩子越来越少,同样多的人回去,但是没有更多的人进城了,所以表现为农民工倒流的现象。

  (安古丽摘编)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