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罗克关:怎样打破银行垄断?

发稿时间:2012-04-09 00:00:00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经济表现不佳,百业疲惫,唯独银行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随着银行年报的陆续披露,关于银行“暴利”、“垄断”等各种舆论在近段时间内持续见诸报端。恰逢其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本月初在温州调研时亦明确表示,中央已经统一思想打破银行垄断局面。

  这一表态,迅速在市场引起强烈共鸣。但值得注意的是,总理在强调要打破银行垄断局面的同时,并没有表示具体将有何种措施来付诸实施,亦给市场留下了颇为强烈的想象空间。

  相当部分观点认为,打破银行垄断的办法应该放开准入门槛,通过进一步引入竞争的方式来改变当前一些大银行业务占比过高的局面。而在这个过程中,亦要重视引入民营资本,通过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来引导银行服务中小企业。

  这个方法的有效性,却受到市场的质疑。因为根据银监会2010年年报统计的数据,当年年底中国已经拥有3家政策性银行、1家邮储银行、5家国有行、12家股份行、147家城商行、85家农商行、223家农村合作银行、2646家农信社、349家村镇银行、107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如果加上外资法人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年我国已经有376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19.6万个,从业人员299.1万人。

  其他方面暂且不论,仅看2646家农信社,这一类别的银行机构在中国几乎一县一家。如果进一步放宽准入,那么如何协调这些已经普遍存在的中小金融机构和新成立机构之间的同业竞争关系?而且参照此前不久证监会已经披露的多家排队上市农商行数据,可知在很多县域市场中,由农信社转制而来的农商行无论在股权结构、盈利能力、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对股东的分红回报方面都相当不错,甚至多数都在当地市场力压几大国有银行。

  这意味着,随着未来整体经济的发展,以农信社为代表的县域银行金融机构仍然有很强的改革和突破空间。要知道,除了极个别达到监管要求的农商行可以进行跨区域经营之外,大部分农信社的经营范围仅限本县行政区内,而且经营范围必须囊括“三农”。不过可惜的是,从历史上看,监管部门亦曾经在这一领域的改革有过多轮尝试,但均收效甚微。

  既然在数量上并不存在垄断局面,那么总理所称的“垄断”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以笔者浅见,这一问题的症结主要存在于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享有的政策性利差空间上。这个利差空间,是银行体系之外的资本所无法享受到的,因而可以视之为垄断收益。

  政策性利差对国内银行业的利弊分析,早已汗牛充栋,不可计数。其中最主要的批评意见认为,这一利差空间大大削弱了银行资本主动创新的动力——因为有稳定利差,在中国经营银行的有效商业模式就相对变得简单,只要不断扩大资产规模即可。这也造就了当前中国银行市场的现状,不乏经营理念超前的好银行,但亦不乏抱残守缺不思进取的平庸银行。

  如果利差空间是银行垄断的根源所在,那么打破垄断的措施很明显就将是利率市场化。这一措施对银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直接抬高资金成本,甚至导致部分银行在贷款业务上无利可图。但是在笔者看来,只有出现这一局面,才能倒逼银行在各项产品服务上进一步创新。

  那么在中国市场上银行进一步创新的空间还有没有?只要看看现有的银行利润来源就知道,大部分银行的批发业务利润贡献度仍然维持在70%~80%的高位,而在多数成熟市场中银行的批发业务几乎不赚钱,仅仅是开拓客户、维持客户的一个手段而已。

  因此,如果有关方面已经下决心要打破当前中国银行市场的垄断局面,利率市场化的脚步或许会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