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贵州省凯里市“四个关口前移” 走好林下经济产业路

发稿时间:2021-04-07 14:43:58

  近年来,贵州省凯里市深入贯彻落实孙志刚书记关于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菌、药、鸡、蜂”四大林下主导产业,着力通过“四个关口前移”,扎实推进林下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全市种植中药材1.3万亩、食用菌2000亩、养殖林下鸡70万羽、林下蜂11000箱;建有“百千万”工程镇级千亩示范点13个,村级百亩示范点163个;东西两线2个市级万亩示范带完成林地利用面积1.5万亩,2020年实现林下经济产值5亿元以上,带动贫困户4459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林下产业初具规模。

  一、压实“责任链”,指挥关口前移。一是领导小组现场推。成立市林下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揽全市林下经济产业布局、项目建设、资金安排等重大事项,建立周例会工作制度,把会议开在工作滞后镇街或基地上,倒逼党政负责人亲自谋划、亲自安排、亲自调度、亲自督导林下经济发展工作。二是领导包片现场督。实行片区负责制,把每个镇作为一个片区,分别由县领导进行包保,对该片区林下经济发展负总责,按照日调度、周安排、周小结的要求,强化对所负责区域的指挥、协调、调度及基地现场蹲点督导,通过片区包保,实现领导既挂帅又出征,有力推动片区林下经济工作。三是支部党员现场带。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党员+贫困户+责任地”组织方式,设立种植示范基地党支部13个,按照“党社合一”方式,将产业基地按50亩为一个网格。采取“1+5+N”管理模式(即1名党员带领5户贫困户和多户非贫困户将基地划分为网格负责种植管理),全市200名党员带动1000余户贫困户参与产业种植和管理。四是巡查督查现场看。设立5个巡查督查组,采取不打招呼、不发通知的方式,直接深入项目现场及林间地头进行明查暗访,每周对督查结果进行排位通报。目前,共通报表扬5次,表态发言3次。

  二、整合“要素链”,服务关口前移。一是“4种方式”优化培训服务。推行岗前大培训,按照“因人施培、因产施培、因岗定培”原则,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采取学校培训、基地实践、现场观摩、现身说法4种方式开展种养技术、生物防控、田间管理等适用技能培训,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跟踪,培训后推荐就业或指导创业,提供创业政策扶持、资金保障等。目前,开展集中培训12次,深入基地实地培训28场次,参加培训管理人员、农民2000余人,实现就业创业1500余人。二是“4个团队”优化技术服务。组建“药、菌、鸡、蜂”4个技术服务团队,聘请省州6名技术专家为顾问,将涉及行业的21名省州三农技术特派员、59名县级农林技术员、15名龙头企业技术专家吸纳到服务团队,驻点开展种植防虫防病、养殖防疫,为产业业主和一线管理人员提供全天候技术服务。目前,共有专家101名与主导产业进行精准匹配,实现村村主导产业技术指导全覆盖。三是“4条渠道”优化资金服务。按照“积极争取、统筹安排、重点倾斜、集中投入”的原则,多措并举筹集资金发展林下产业。目前,共整合财政、扶贫等项目资金5200万元投入项目发展,其中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2300万元;21个项目通过项目招商合作方式吸纳社会资金6200万元;协调银行金融机构贷款1000万元,有力保障了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时,把资金用到刀刃上,整合水、电、路等部门800万元资金,用于急需配套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打通“产业链”,市场关口前移。一是“订单式”生产。突出“以销定产”,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进福建闽中有机食品、贵州菌荣、贵州昌昊金煌等企业,利用企业在各地布局的展销窗口、农贸市场、连锁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产品销售网络,把林下农产品卖出去。同时,注重本地市场,与医院、学校、宾馆、超市、机关食堂等建立产销合作长效机制,稳定林下产品销售市场。目前,国有平台公司、合作社与贵州好菇粮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签订380万棒菌、5000亩中药材种植保底价回收协议。实现248所学校、19家企业及市内大型商超的直供直通,预计今年配送学校、医院、机关企业等食材1500吨。二是“立体式”销售。借鉴“电商驿站”模式,依托凯里互联网众创产业园平台,拓展线上销售市场,培育线上品牌。目前,通过阿里农村淘宝、真有货、黔邨等8家龙头电商平台公司,采取电商扶贫服务站点+合作社模式,对林下产品进行包装,通过网红视频直播、电商、微商平台、大礼包、会员制等多模式立体销售,销售额达4000万元。三是“一体式”加工。引进福建省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建设现代凯里市农林产品烘储运营中心,承接农林产品加工存储。现已建成两栋果蔬烘干车间,预计每年能实现销售产值1亿元以上,解决就业人数约2000人。同时,完善银田物流园功能建设,形成集贮藏、冷链、运输于一体的林下经济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减少流通损耗,扩大销售半径,稳定农林产品价格。

  四、构建“利益链”,保障关口前移。一是“四个金”收入保障增收门路。采取“保底分红+土地流转(入股)+务工收入+效益分红”的方式,拓展利益联结模式,将扶贫资金量化投入产业取得“保底红金”,发动群众将林地流转有“林地租金”,优先返聘土地流转户到基地就业有“务工薪金”,超出保底收益部分有“效益股金”,多方式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二是“积分制”分红保障多劳多得。科学设置劳务、义务、认可三大积分内容,区分设置有、无劳力贫困户不同群体积分权重和量化标准,劳务部分甚至封顶分值,设立积分评定领导小组,明确实施主体、评定方式、纠错机制等积分的流程。采取“保底分红+效益分红”的利益分配方式,将积分与分红挂钩、与稳岗就业挂钩,构建利益共同体。强化积分评定结果运用,解决扶贫资金“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的弊端,劳务就业、产业扶贫成效逐步凸显。三是“721”分配机制保障长期受益。对入股市场经营主体(龙头企业)扶贫资金,收益低于保底分红金时,按6%的比例进行保底分红;若收益超过保底分红金时,超过的部分按7:2:1(其中70%用于经营主体滚动发展,20%用于帮助贫困户代购生产资料滚动发展,10%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比例进行效益分红,既为产业壮大发展提供基金,又为防范产业风险提供风险资金,确保林下产业良性发展,群众获利长期保障。

  (贵州省凯里市委改革办供稿)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