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动态

河北廊坊市2017年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发稿时间:2018-05-03 10:36:54   来源:廊坊市委改革办  

  2017年,中共廊坊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指示要求,在全面推进中央和省委改革任务落实基础上,针对廊坊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前沿的特点,特别是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建设对规划、土地、环保等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这一工作实际,把改革作为推进整体工作的“金钥匙”,突出抓好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努力使改革成为新时代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美丽廊坊的最强动力。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7年共召开会议13次,研究审议重点改革事项126项;2017年部署的改革任务,除少数因上级文件出台较晚或尚未出台结转到2018年实施的以外,其余全部完成;全年主动争列省级以上改革试点14个,其中国家级试点7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具体有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力推进钢铁去产能,开创了去产能增动能同步实现的新模式。廊坊市原有4家钢铁企业,总资产近300亿元,职工近3万人。省委、省政府提出“廊坊要在2019年底前建成无钢市”。2017年的任务是“保一争二”,确保一家、争取两家钢铁企业整体退出。该市按照“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府推动、政策支持”的思路推进去产能工作,与华夏幸福以PPP模式开展合作,探索出了去产能增动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城乡综合开发三位一体同步推进的新模式。霸州新利、河北前进两家钢铁企业分别于2017年4月和8月全部停炉停产,顺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退出炼铁产能416万吨、炼钢产能498万吨,12000多名职工全部妥善安置。

  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项目和人才纷至沓来。按照“北京研发、廊坊转化”的思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1+4+N”政策体系落到实处。持续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推动设立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资金池、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和新型显示产业发展基金。一大批高新科技项目先后落户。年产5000吨的碳纤维T800研发生产基地正式投产。京东集团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基地、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京津冀大数据创新应用中心投入使用。中关村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园廊坊园、中关村软件园廊坊创新基地已经正式启用,百度云、京东金融、亚信、科大讯飞、太库等50余家科技型企业入驻。全年新增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1家、星创天地12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300多家;大数据企业发展到100余家,在线运行服务器51万台,居全省第一位。在引进科技项目的同时,创新模式引进人才,以民办公助的形式成立了廊坊智慧环境生态产业研究院;采取政府支持、企业主导的方式,与北理工、河工大、北华航天等高校成立大数据产业研发机构。这些项目吸引了张远航、贺克斌等一批院士、“千人计划”专家和其他高端人才参与或入驻。

  三是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发展软环境。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局全部挂牌运行,市级审批局划转了原26个市直部门承担的195项行政审批职能。推行当日办结清单制度,对市行政审批局承担的169项行政许可事项和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承担的79项服务事项进行认真梳理,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推出了108项当日办结事项,向社会公开承诺这些审批事项当日即可办结。这些行政许可事项原法定审批时限总计为961天,现缩减为54天,缩减率达到94.4%。制定出台了26条推进企业登记便利化的措施,推行了容缺受理、多证合一、企业简易注销等改革措施。建立了重点企业服务机制,开展了“百家重点企业分包集中服务行动”,由市领导牵头为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为每个重点企业配备了一名“管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推出了“面对面”座谈会、企业家早餐会等一系列增强与企业沟通联系的制度。在全省率先推出了技改资金委托贷款方式,走出了一条技改专项资金循环使用、精准帮扶的新路。

  四是打造通武廊试验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趟路。把通武廊协同发展示范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区、试验田,全面探索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动人才挂职交流,首批各选派6名干部参加为期一年的交流。签署《通武廊旅游合作宣言》,成立旅游合作联盟,共同发布了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一卡通。签署《通武廊教育合作发展协议》,组建10个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建立了中等职业学校联盟和幼儿园联盟。同时,在环境保护、信访维稳、劳动争议处置、打击犯罪等方面,也签署了协同合作协议。

  五是深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缩小与京津的收入“梯度差”。对标北京通州制定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方案,优先提高困难群体保障水平。城乡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532元和354元统一提高到600元,农村集中供养、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城市“三无”人员基本生活补助由每人每年5750元、5000元、6384元均提高到11520元,机构和散居供养的孤儿救助标准分别由每人每月1150元、700元均提高到1440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人均提高到123元,以上标准全省最高;为低保家庭高中生发放学费住宿费每人每年1200元、生活补助每人每年2000元,标准达到京津水平。同时建立与经济增长同步的增长机制。

  六是不断深化开发区改革,全面实施全员聘任制。廊坊原有省级以上园区38个,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该市采取“一区多园”等形式整合为14个。为破解园区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该市以廊坊开发区为试点,启动了以人事制度为核心的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目前,该市1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部推行了四项改革。同时,推动廊坊开发区改革向纵深迈进,推动廊坊开发区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实施精准有效考核;制定了《廊坊开发区不胜任现岗位人员处理办法》,解决人员聘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亦庄永清高新区、中关村软件园廊坊创新基地等一批高水平园区建成投入使用。

  七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探索市县治霾新路子。建立污染治理联防联控和科学治理机制。与北京大兴、通州、天津武清等地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机制。推动北三县与平谷、蓟县共同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依托智慧环境生态产业研究院和PM2.5特别防治专家组,靶向施策、精准治理。坚持源头防治,全部完成“气代煤”工程61.4万户、“电代煤”工程8.1万户,4175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12003家“散乱污”企业和省下达的158家涉VOCs排放企业整治全部达标。国家环保部在该市召开“2+26”城市“散乱污”整治现场会。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镇环保所全覆盖。该市连续两年成功退出74个重点城市“倒排前十”,在环保部组织的“2+26”城市秋冬季考核中,PM2.5浓度正排第二,同期下降率正排第三。

  八是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在城建领域推广采用EPC(设计、采购和施工)总承包招标模式,制定了城建项目优化审批流程、完善推进机制的工作办法,城建项目审批时限缩短了50%。推行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推行综合执法,将建设、环保、交通管理、水务等部门的行政处罚权集中到综合执法局统一行使。强力推进“两违”清理,全市共核销图斑2167个,违法占耕地面积整改到位率为80.92%,违法面积整改到位率84.71%。抓好“问题楼盘”治理工作,全市288个问题楼盘,已解决242个,其他全部制定解决方案或突破关键环节。城市保持和谐稳定,被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九是推进管党治党的改革,以改革加强党的领导。制定《市委常委会抓基层党建八项措施》,从制度层面确保市委常委会有力履行抓党建主体责任,带动县乡村三级书记强化党建主业主责意识。制定了《关于深入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的若干办法》,列出了管党治党的“责任清单”,共4个方面16个大项49小项,明确了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通过线路指引、按图施工的方式,确保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在基层生根达效。制定出台《防治干部“带病提拔”的实施细则》,防治干部“带病提拔”,提高选人用人的科学化水平。全省率先在出台《关于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指导意见》,列出了20项具体任务清单,为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提供了路线图和说明书。制定出台了《廊坊市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的实施办法(试行)》,从党委、纪委和党的工作部门三个层面,明确了落实“第一种形态”的具体责任。全面完成市级派驻监督改革,市级派驻机构实现全覆盖。推动设立县级政法委纪工委,实现对县级公检法司等部门靠前监督。全面推进市县两级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开展“一问责八清理”和基层“微腐败”专项治理。

  十是抓好推动工作落实的改革,确保各方面工作落地见效。制定出台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排位通报办法》,定期对重点指标进行通报,制定了《廊坊市鼓励改革创新干事创业容错纠错办法(试行)》,明确对改革创新过程中出现的14种情况予以容错。出台《关于推动改革落实的20项改革举措》,明确了专项小组、专题组、市直单位和各县(市、区)委深改领导小组的责任。要求市县深改小组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各县严格执行这一要求。强化改革督察。实施了四项改革督察制度:改革台账制度、改革督办卡提示卡制度、月通报制度和督考合一制度。制定了《廊坊市全面深化改革落实问责办法(试行)》,明确对21种延误改革的情况进行问责,做法被中央改革办刊用。改革约谈制度,对于改革工作落后的市直单位或县市区,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约谈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先后有6名县委书记、9个市直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被约谈。

  (来源:廊坊市委改革办 编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通联部 卢志文 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