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动态

山东日照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综述

发稿时间:2017-08-11 13:43:09   来源:日照市委改革办  

  近年来,日照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要求,深入推进改革,有效地释放了发展潜力,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2016年,综合考核定量指标得分由2015年的全省第10位上升到第7位;群众满意度由2015年的全省第9名上升到第2名。今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1%,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出口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一、坚持问题导向,从破除阻碍发展的机制机制入手

  日照是一个沿海城市,但不是一个发达沿海城市。在经济发展上,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新旧动能青黄不接,2014年全市新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 3家,再加上一场突如其来的贸易融资风险,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GDP增速一度跌到6.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跌到2.2%,陷入建市26年来的最低谷;在金融领域,风险敞口高达1200亿,占全市贷款余额的近2/3;在社会民生领域,国际海洋城、公务员住房、西班牙公馆等一批“烂尾”工程长期发酵,群众上访不断;各级干部精神不振,干劲不足,一些领导干部不担当、不作为。

  为解决突出矛盾,市委在两个月内开展12项专题调研,要求各级干部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鼓励更多的“改革书记”“改革区县长”“改革局长”“改革董事长”亲力亲为。2015年以来,市委先后召开23次深改组会议,审议了77个改革方案,出台了430个改革文件。今年召开的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进一步强化改革导向,鲜明地提出了“坚持一个目标、树立三个导向、实施五大战略”,建设“美丽富饶、生态宜居、充满活力”新日照的总体发展思路。一个目标:“追赶”“摘帽”,即到“十三五”末,全市人均GDP赶上全省平均水平,甩掉沿海欠发达的帽子;三个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用人导向;五大战略: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富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

  二、坚持“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统一,让改革精准发力

  一是大胆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将“突破园区、聚力招引”确立为全市的头号工程,出台五项举措。在领导体制上,取消区县党政负责人在园区兼职;在用人机制上,推行园区职员制和绩效工资制,将干部和员工的身份、工资装进“档案”,职务晋升、工资收入与贡献挂钩;在园区规划上,实行“一个棋盘布棋子、一张蓝图全覆盖”,解决了产业雷同、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在行政审批上,设立行政审批局和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审批效率提高70%以上;在投入机制上,设立了园区发展专项资金和市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激活了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二是把国企改革与投融资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实现了监管、运营、投融资的“多赢”。一方面,对国企建立了国资委监事会派驻、机构编制“准公务员”管理、领导人分类分层管理和分类考核等机制,堵住了监管漏洞,实现了保值增值。另一方面,通过“统、转、纳、聚、购”,新组建了水务、交通发展、公交、机场建设投资、土地储备、财金、报业传媒、广电影视八大国有投融资平台。“统”就是通过资产划拔、资产重组的方式,将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纳入新组建的国资委监管;“转”就是结合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整合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组建新的国有投融资平台;“纳”就是将土地、荒山、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打包纳入国有投融资平台;“聚”就是通过合并、划转、并购等方式,整合产业相近、行业相关、主业相同的企业,聚散为整、聚小为大;“购”就是采取政府回购方式,将事关民生的公益性资产收归国有。2016年,市属国有企业共融资338.2亿元,完成投资131.1亿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日照财政”,地方税收过2000万元的市属国有企业达7家,共纳税11.1亿元,占全市60家地方税收过2000万元企业缴税总额的1/5以上,市属国有企业为风险企业提供过桥贷款287亿元、帮助融资165亿元。到去年底,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已达2050亿元。这些国有投融资平台组建后,成为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化解贸易融资风险的主力军。

  三是针对发展环境不优的问题,在全市大力提升服务效能。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干部作风好、办事效率高、营商环境优的城市目标,结合建立“四清单、一平台”,推出一系列“放管服”改革措施:在权力下放方面,推行市与区县事权划分,先后向区县下放39项、向园区下放141项市级管理权限,有效解决了“小马拉大车”的问题;在加强监管方面,以整合执法力量、下沉执法队伍为核心,在市、县、乡三级同步推开综合执法改革,初步实现了一顶“大盖帽”,统管百姓事,推出了环保负面清单;在优化服务方面,积极鼓励部门进行流程再造,探索审批事项“串改并”、“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新模式,通过推行模块化并联审批,使全流程审批时限由281个工作日压减到28个工作日;通过推行区域化评估“一次评审、区域共享”,使项目落地时间节省6到9个月。

  四是针对“城中村”改造的难题,对改造政策和模式进行了改革。日照是个典型的“村中城”,主城区有120个“城中村”。为破解难题,实行了以“放权、让利、压责”为核心的改革,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向基层和居民让利,把“城中村”拆迁腾空土地出让收入、处置村原有预留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出让收入,全部转让给区和村居,市政府不再参与分成;另一方面,坚持“责权利”相统一,在让利的同时,压实区和村居的责任。思路和政策的调整创新,充分调动了基层和群众参与“城中村”改造的积极性,去年全市完成88个“城中村”改造,实现了事前矛盾化解率、一次性协议签定率、拆迁腾空率三个100%,没有一户上访闹事。今年计划再改造72个村,到年底,日照将告别“村中城”的历史。

  五是针对教育资源不均衡,“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推行了“1+2+N”的教育综合改革。“1”就是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一次性摘掉了1238名中小学校长的“官帽”,建立科学的职务晋升和薪酬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校长的积极性;“2”就是配合校长职级制改革,在乡镇、主城区推行了2项前置性改革,在乡镇,全部设立了幼儿园、小学、初中3个教育事业法人,在主城区,实行“分级办学、分段管理”,市管普通高中,区管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街道不再承担举办教育的责任,从而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N”就是配套跟进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系列改革。日照市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做法,被全国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宣传推广。

  六是创新融资风险化解机制,成功防止了风险外溢和“塌方式”爆发,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针对“九龙治水”的弊端,推行了水务一体化改革;针对供热设施分段管理的弊端,推行了供热体制改革;针对城乡居民出行难,推行了公交体制改革;针对交通秩序混乱的问题,推出“疏堵结合、处保配套”改革,率先根治了“红三轮”这个顽疾,被公安部总结推广。

  三、坚持蹄疾步稳,把方向、压责任、讲策略、重激励

  一是把准政治方向。抓改革落实,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确保改革不偏离方向。

  二是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向大家公开承诺,在推进改革上,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担最大的责任。并要求各级主要负责同志打破“一亩三分地”的藩篱,敢于“刀刃”向内,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三是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坚持用改革的思路、法治的思维、市场化的手段,解决长期发酵的历史遗留问题。成功化解了国际海洋城、公务员住房等“烂尾”工程;重拳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两年来共立案120多起、抓捕72人,狠刹了这股歪风;果断查处日照港“塌方式”系列腐败案件,立案37起、查处39人次,对腐败分子形成了强大威慑;铁拳开展“打黑除恶、打霸治痞”专项行动,人民群众拍手称快;为改善城市环境,连续三年强力推进创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四是讲求战略战术。在方案设计上,坚持大胆设想、科学求证,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在改革推进上,坚持无情改革、柔性操作,最大限度减少阻力和震荡;在实施步骤上,坚持“反弹琵琶、先难后易”,先啃“硬骨头”;在政策把握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一把尺子量到底”,对无理取闹的依法打击,全市信访案件不升反降。

  五是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把改革作为考验和锻炼干部的“赛马场”,坚持以改革论英雄,在严把政治关、廉政关的前提下,大胆启用勇于改革创新的干部。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

  六是创新落实机制。市委把改革和发展任务捆绑起来,统筹市几大班子的领导力量,设立了15条改革发展工作线,坚持在发展中抓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同时,整合市级督查力量,设立了市委、市政府督查考核局,坚持“挂图作战、跟踪督察”,推动了改革任务落实。

  两年多来的实践表明,改革是祛病根、激活机制机制的利器,经过改革硬仗的锻炼,全市各级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发生了深刻转变。下一步,日照市将按照省委深改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要红利,加快推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创新、持续和领先发展。

  (编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通联部 卢志文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