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探索

改革→转轨→市场化

发稿时间:2019-04-23 15:23:38   来源:中国改革网   作者:陈池 广东省政府参事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体改研究会和广东福建广西等等几个南方省份的体改研究会举办南方改革论坛,回顾改革,展望未来。期间,广东体改研究会组织改革成果评选,《市场化大趋势——陈池改革文集》被评为庆祝改革40周年暨广东体改研究会30周年优秀改革专著。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召开座谈会,认为此书是一本较早研究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很有创新的著作,作者高明之处在于抓住体制转轨和市场化这一改革主线,构建了"改革——转轨——市场化"的体系,阐述环境、体制、机制、人和发展的关系,构思新颖,理论分析深刻。作者吸收借鉴西方新制度学派理论,以前瞻思维和犀利笔触,全面阐述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化转轨的变迁,系统研究改革规律和对策。

  我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改革→转轨→市场化"问题。当时,卓炯对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商品经济有开创性的论述;后来,樊纲对转轨经济学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受他们的启发,我利用在广东省体改办从事改革的机会,结合广东改革的实际,对市场化转轨的理论与对策进行探索,形成了《市场化大趋势》一书。转轨与从一个旧体制向明确的新体制的变迁。考虑的基点主要是,如何选择市场化改革目标和制度变迁的路径;如何增强改革转轨动力,减少阻障,降低风险;如何增进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在,防止改革逆转;如何把非帕累托改进转为帕累托改进;如何增加新体制增量,减少旧体制存量;改革转轨的策略和对象等。

  一、市场化改革转轨的动因

  第一,在社会大生产的条件下,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已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任何国家的经济都无法自我封闭,无法抵御市场的力量。在现代社会中,一个成功的经济体制和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机制必定由市场调节发挥决定作用。

  第二,市场化是提高竞争力的根本。竞争力是一个成本概念,成本降低了,竞争力也会提高。推进市场化进程,改善市场环境,降低交易成本,竞争力就会提高。

  第三,只有在市场化的基础上才能发展社会主义。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和发展,而市场取向改革的推进,为社会主义的振兴找到了一条现实的路径。

  二、市场化改革转轨的要件

改革→转轨→市场化
 

  第一,经济基础市场化。经济基础是经济运行赖以建立的所有制结构。必须形成多元化经济成分共同竞争的格局。一是大力发展私营企业等民营经济。二是大力发展混合经济,实现公私交融,混合发展。混合所有制是主流。三是实行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更多的国有资本由经营领域转向公共领域,通过兼并重组推动国有经济集约化经营,提高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第二,经济主体市场化。要形成独立的市场主体。一是独立性。最重要的是产权的独立和经营权的独立。要建立产权清晰多元、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二是平等性。各种市场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公平的基础上竞争。三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促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公司制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有效财产组织形式。

  第三,经济运行市场化。一是建立市场化的价格机制,完善商品尤其是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的机制。土地和金融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要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形成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制度。通过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利率市场化,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二是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破除市场垄断和价格垄断,进行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三是完善立法,打破部门、所有制、地区壁垒,扫除进入市场的各种藩篱。建立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竞争、规则公平的现代市场体系。

  第四,经济调控市场化。一是界定和规范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二是改变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状况。政府宏观调控是间接而不是直接调控,不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三是从过去习惯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行政和法律手段同时结合使用。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进行调节,从经济利益上诱导、协调和控制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等。

  三、市场化改革转轨的路径

  以广东改革为例。

  1、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

  改革开放之初,广东注重在旧体制外培育市场新因素,如利用外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上世纪90年代,改革重点转向现存的、国有企业和宏观管理旧体制。

  2、从单项突破到综合改革

  改革伊始,广东着力单项突破,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后来,逐渐转向综合配套,各项改革围绕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进行统筹规划,改革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重点突破与综合推进结合起来。无论哪个领域改革都按照改革总体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形成整体的综合效应。

  3、从外围战到攻坚战

  改革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在优惠政策、放权让利等表层上做文章。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体制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步暴露,改革必然进入攻坚阶段。这一阶段,广东加大力度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改革投融资体制,加快要素市场的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从而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

  4、从微观到宏观的整体互动

  广东的改革首先在企业制度改革等微观领域进行。然后按中央的部署积极推进财税、外贸、金融、物价等改革,搭建起新体制的宏观框架。形成微观与宏观的互动。

  5、从破旧体制到立新体制

  80年代广东充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对旧体制“破”的方面走在全国前面,但在“立”和规范新体制上不足。从90年代开始,广东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目标,大力推动制度创新。

  6、从先行地区试验到整体实施

  广东的改革先由经济特区探索实验,逐步推广到珠三角、沿海开放地区乃至全省各地,许多改革实践为全国提供宝贵的经验。如深圳特区率先提出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坚持制度创新,以现代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为标准来推动每项改革。顺德的综合改革试点和南海市的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等为全省借鉴和推广,并为全国提供了新鲜经验。

  7、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按“市场化取向”目标推进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没有成功的先例可循。广东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创造性地制定了许多改革措施,大胆探索。在实践中,逐步明确市场化改革目标,统一设计改革方案,有序推进制度创新,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要求进行规范。

  8、从重视经济效益到以人为本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广东逐渐改变以往单纯为经济效益而改革的做法,改革高度重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利益共享。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发展,使人民群众不仅是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也是财富的积累者、享受者;国有企业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使许多职工成了企业的持股者。经济领域市场取向的改革向纵深推进后,广东又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由于改革把维护和实现绝大多数人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深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9、从经济改革到全面社会改革

  随着体制转轨的深化,努力实现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协调,为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10、改革与开放互相促进

  广东地处开放前沿,因此改革一个明显特点体现在,一方面通过开放促进改革,如外资的引进、外贸的发展,对国有企业和传统外贸管理体制造成强大压力;另一方面,通过改革促开放,如价格体制改革促进市场开放,特区改革推动特区与国际接轨,成为开放的前沿阵地,同时特区的开放,促其成为改革的先行者。

  四、市场化改革转轨的对策

  (一)紧紧把握四层面

  1.把握改革导向:遵循改革规律

  第一,目标导向。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着力构建“三有”,体制就是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第二,人本导向。坚持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把增强人民福祉作为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本导向超越了效率和公平之争,把两者统一起来,就是为了人本身,人的幸福,人的自由解放。

  第三,共享导向。以前我们注重效率,这与改革开放初要解决的问题是吻合的,因为当时主要是效率低,要打破大锅饭,提高我们的效率。深圳当时就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是当年的流行口号,折射出当年的改革导向。但是改革发展到今天,公平共享更为突出,也体现改革的逻辑发展,从效率→公平→共享。

  第四,市场导向。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提高市场化程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第五,规律导向。把握改革的整体与重点、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不走封闭僵化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邪路。

  第六,问题导向。根据社会主要矛盾,抓住人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突破。

  2.把握三者关系:形成“市场机制有效-政府管理有为-社会保障有力”的格局

  市场与市场、社会的关系,贯穿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处理好三者的关系,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这三者的关系中,核心是市场,关键发力点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深化政府体制改革,真正转变政府职能,释放市场、社会活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形成功能强大的大市场,塑造多元化的社会共治的大社会。

  第一,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释放活力,实现“更有效率”。

  改革思路是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目前,改革最大的障碍是垄断,既影响效率的提高,又影响公平的实现。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破垄断,促进竞争,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各种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

  一是破除市场垄断和价格垄断,进行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打破部门、所有制、地区壁垒,扫除进入市场的各种藩篱。二是通过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三是保障民营企业享有公平竞争的权利,引导民资参与垄断行业的改革重组。四是促进金融资源的竞争和优化重组。放宽金融行业准入门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金融领域的竞争,投资各类金融机构。

  第二,政府要自我革命,改革体制,转变职能。

  一是,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部门体制改革为龙头带动政府职能转变。二是,以大力培育各类社会组织为契机,带动社会体制改革。与市场

  第三,建立保障能力强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对目前多轨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逐步并轨,建立普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保障水平,使人民生活无后顾之忧。二是,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济困、交通等社会公益事业。

  3.把握两大重点: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

  (1)完善产权制度。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为市场经济主体提供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完善产权制度,必须做到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从这四句话来看,我们的产权制度还不完善,虽然归属清晰,但权责不明,流转也不顺畅。如农村土地,虽然归属清晰,但权责不清,流转更难,所以要改革。目前,必须以三权(承包权、经营权、使用权)分置为主线,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2)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现在,我们的劳动力、土地、资金的流动还存在一些障碍。尤其是资金市场的价格有待改革,直接融资的渠道要继续扩大。

  4.把握“三有”体制: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1)市场机制有效。要形成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机制。改革的着力点是要打破垄断,包括行政垄断、市场垄断、自然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促使要素资源快捷流动、价格反应灵敏、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2)微观主体有活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障碍,推动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各类企业互相参股,形成产权多元、治理科学的市场主体。

  (3)宏观调控有度。通过财政、货币、产业、区域政策,尤其是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来实现宏观调控。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重点,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和现代金融制度。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重点,发展多元化的资本市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防范金融风险。

  在上述经济体制改革同时,加快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全面改革。

  (二)精准发力八化

  今后改革要加快市场化转轨进程,同时,向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更高阶段迈进,精准发力“八个化”。

  1、市场基础和市场主体进一步多元化混合化

  加快产权改革,构建和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对大中小企业平等对待,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各种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形成各类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要进一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第一,以激活国有资本为主线,深化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一是以管资本为主线,推动国有资本监管体制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二是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通过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财务投资者,加快资产证券化,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加快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将更多的国有资本由经营领域转向公共领域。同时通过兼并重组推动国有经济集约化经营,提升竞争力。三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引入非国有股东,发展多元股权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构建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以消除民营经济发展体制性障碍为重点,推动非公有经济的振兴。保护民营经济产权不受侵犯,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障碍,推动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第三,发展混合经济。推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相互参股,实现所有制结构和企业产权多元化,促进混合经济和共享经济充分发展。

  2、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进一步平等化国际化

  实现竞争公平,竞争中性,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决定作用。以生产要素平等交换为基础,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关键是打破垄断,包括行政垄断、市场垄断、自然垄断。加快要素市场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要破除价格垄断,进行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推进自然垄断领域改革,将其竞争性业务和自然垄断业务分开,将前者推向市融场充分竞争。要进一步破除国企垄断,保障民营企业享有公平竞争的权利,引导民资参与垄断行业的改革重组,促进民企进入金融、教育、医疗、市政等领域公平竞争。促进金融资源的竞争和优化重组。放宽金融行业准入门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金融领域的竞争,投资各类金融机构。争取组建更多民营银行。破除区域、行业、所有制等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全面完善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现区域、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国际化现代市场体系。

  3、市场调控和市场中介进一步制度化机制化

  优化配置政府职能,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政府致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控经济。调控目标制定和调控手段运用市场化、机制化。进一步改革政府体制,转变职能。一是,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部门体制改革为龙头带动政府职能转变。大量取消、转移、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放宽准入,“法无禁止即允许”,凡法律未明确规定的一律不审批,凡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社会组织能自律管理的一律不审批。让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充分发挥,使政府职能从过去主要推动经济、审批项目转向创造公平环境、提供公共服务上来。二是,实行政府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离。减少行政层级,探索扁平化管理,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能,建立现代政府制度。三是,以大力培育各类社会组织为契机,带动社会体制改革。提高社会组织在全社会的覆盖面,增强社会机制功能。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共治机制,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建立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公共事务决策和咨询委员会,实现公众对社会事务有效的民主参与。

  4、市场分配和社会保障进一步人本化普惠化

  以分配公平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揽民生保障。构建公平的分配制度和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完善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推动社会保障统一,公共服务均等。重点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这三大工程要以政府为主体,不能简单地放给市场了之。逐步使城乡居民都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对“双轨”甚至“多轨”的社保、分配、教育、医疗等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实行“并轨”,实现共享。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和完善两方面供给:一是基本的、公共的医疗服务的供给,二是高端、个性的医疗服务的供给。因此,要分类改革,前者需政府加大投入,更多是体现公益性的。

  要以均等化为方向,推动公共服务充分发展。建立基本公共服务预算支出增长快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的制度,建立城乡协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建立相邻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的制度。要在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的,引进社会资本投入。要改革管理机制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共服务的潜能。建立普惠民生的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上面措施,为和谐共享提供制度保障,让改革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陈池,广东省政府参事,曾在省改革部门和研究部门工作多年,出版了《陈池改革文集——市场化大趋势》、《广东经济发展的新选择》等多本著作,发表论文一百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