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俞可平

人物专栏

标准化是治理现代化的基石

发稿时间:2016-09-29 10:25:46   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俞可平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这次会议,现在各种论坛、会议非常多,但话题雷同,大家讲的话差不多,所以每天非常头疼的事是谢绝各种邀请。我手机也不用,因为一开手机确实有很多的麻烦,但一看到今天会议的主题“标准化与国家治理”,我说要参加,为什么呢?因为标准化这个题目非常重要,但现在被严重地忽视了。为什么说它重要呢?因为标准化跟现代化密不可分,现代化是我国长远的根本的目标,宪法规定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标准化跟现代化密不可分,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就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整体的社会进步,是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人类文明的进步过程。现代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人类的生产行为、交往行为和管理行为的标准化。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规范化、程序化和合理化,而所有这些都与标准化息息相关。没有标准化,就谈不上规范化,谈不上程序化,也谈不上合理化。
 
  我的发言题目是《标准化与治理的现代化》。治理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与标准化密切相关。大家都在谈论国家治理体系,其实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有三个体系,就是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这三个体系跟现代社会的机构有关。改革使我们的社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但最深刻的变化是社会机构的变化,社会机构分化,三个不同的部门有三个子系统,一是以政府组织为基础,国家系统、政府系统,我们讲的是政府职能,二是企业组织为基础,三是以社会组织为基础,是民间社会系统。
 
  离开标准化,政府、市场、社会治理无从谈起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流行的普遍看法,认为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与标准化没有关系,谈到标准化就想到市场,谈到社会治理,好像跟标准化没有关系,其实不然,这是一种流行的偏见。离开标准化,不仅市场治理无从谈起,就是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也无从谈起,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标准化为现代国家治理确立规范,从而关系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我曾在文章里面说过,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有标准的,并不是说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实现了。第一个标准就是制度化、规范化,基础是什么?没有标准化哪来谈制度化?其次,标准化为现代国家治理确定一个标的,从而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向何处去,要设定标准。再次,标准化为国家治理的合理化提供依据,因为国家治理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效益,而效益是建立在科学化的基础上,所以标准化关系到国家治理的科学化。最后,标准化为评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量化指标,从而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改革和改善。国家治理或者社会治理好不好,得有标准和评价的尺度。标准化为国家治理提供统一的评估标准,从而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治理状况和治理水平可以进行相互的比较,同时也可以进行相互的学习和借鉴。
 
  我国标准化建设现状存在五大问题
 
  作为政治学者,从实现社会现代化和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待我国标准化建设现状,我认为有一些突出的问题,再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许多问题非常令人担忧。都有哪些问题?第一,全世界普遍缺乏标准化的意识,这个意识在我们整个公民当中是严重缺乏的,大家觉得差不多就行了。公民教育体系标准化教育普遍不足,标准化知识普及远远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二,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许多重要领域,还缺乏一些基本的标准,与市场治理相比,政府治理的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西方的新公共管理很重要的就是确立一些标准,但我们现在在这方面是严重的缺乏。
 
  第三,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许多行业标准缺乏科学化和合理性。我们也在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里面建立一些评估标准,评估质量体系,但是许多的评估标准缺乏科学性,我前两天看到一个部门推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标体系,有这么标准吗?我非常不理解这是怎么确立出来的?我认为这缺乏科学依据。
 
  一些标准的治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一些标准的制定缺乏科学的程序,还有一些标准体系制定,被既得利益绑架,从而导致评估标准的不科学和片面性。当前一些大学的排名特别是幸福城市的排名,差距非常大,一方面是主观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另一方面是利益导向,有一个利益的偏向,把指标体系往这个方向偏,这种评估体系每次发布,网民去评,都是否定性的。
 
  第四,全社会的标准化体系存在严重的碎片化,同一个行业在不同地区的标准不同。
 
  第五,许多标准没有得到认真执行,严重影响了标准化工作的公信力。标准化工作的公信力在社会上不高,跟整个政府的公信力不高有关系,但跟专业制定标准本身的权威性缺乏公信力有关,这是标准体系本身的问题。好多的标准体系既没有操作性,执行力度又不够。
 
  如何推进我国标准化建设?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我国的标准化建设:
 
  首先是解决认识的问题,从建设现代化国家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样一个高度来提高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决策者要带头认识,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普及标准化的知识,重视各个行业的标准化建设。
 
  第二,进一步完善各个重要行业的标准化体系,特别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标准化体系建设。重要的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行为,都应当有相应的标准可以遵循,从而提升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规范化和治理水平。
 
  第三,提高标准行业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着力提高各类标准体系的科学化和专业化程度,克服标准化行业的利益倾向,增强行业标准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我们制定这些标准的学者和专业人员,也有两个素质要提高,一是道德素质,责任意识,二是专业素质。
 
  第四,要加大对违反行业标准的处罚力度,严格执行各类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化的效益,让人民在遵循标准当中得到益处。
 
  最后,加快标准化的法制化建设,完善标准化的专业立法,把标准化建设纳入法制的轨道。
 
  标准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要素,一个国家的标准化程度,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和国家治理水平。政府和市场应从建设现代化强国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标准化建设,谢谢大家。
 

人物介绍

俞可平,1959年出生,浙江诸暨人,政治学博士,研究员,教授,哲学和政治学双学科博士生导师,著名的政治学者。现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首席专家、“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总负责人。1981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分校(现为绍兴文理学院)。1982年考入厦门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班,1984年毕业后留校任哲学系讲师。1985年获中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85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专业,获政治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政治学博士。1987年毕业留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任教,不久即调入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研究所。1993年-1997年担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研究所副所长,1997年至2003年任该研究所所长。2003年起担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后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首席专家、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课题总负责人。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行政学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校教授或研究员,曾任美国杜克大学、德国自由大学客座教授。近年来主要著作有《治理与善治》、《公益政治和权利政治: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评析》、《全球化的悖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