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宋晓梧

人物专栏

医疗养老应当合理纳入新基建的大盘子

发稿时间:2020-03-19 12:44:11   来源:网易财经   作者:宋晓梧

  新基建是和老基建相比较的。前阶段我们搞的“铁公机”,即高铁、高速公路、机场等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那时,我国还处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重点要保GDP,基本建设的出发点也侧重在拉动GDP增长。高铁、高速公路以及重化工业项目,这些能拉动GDP的投资上得较多。在肯定老基建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单纯GDP挂帅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例如严重的产能过剩、生态污染等。

  总结历史经验,中央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我们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顺应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的需要。在这过程中,经济处于下行期,从2012年至今,GDP增速平均每年大约下降0.5个百分点。这时要不要继续用刺激政策搞“铁公基”这类能够拉动GDP增长的基本建设呢?多数人认为基本建设投资是需要的,但投资的理念不能再局限于单纯拉动GDP增长。

  为此,中央明确提出了新基建的概念。新的基本建设投资和过去不同,首先在于发展理念不同。要围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指导思想搞新基建。过去追求GDP、更加重资产,因为资产投的多,GDP增长快。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则更加重视创新、绿色,从而聚焦高科技。去年中央有关文件就提出,要在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建设、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都是高科技创新发展领域,新能源、电动汽车以及充电桩等建设都是高科技绿色发展领域。前阶段我们做来料加工、

  世界加工厂,现在国际、国内情况都发生了深刻改变,原来的那条路已经走到尽头了,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等方面开拓新路,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开拓新的基本建设项目。可以说,新基建和旧基建在指导思想和投资项目的侧重点上都有很大区别。

  3月4日,政治局常务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让大家更加重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基本需求的建设。我认为,新基建不要忽略了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而且这方面的投资要和高科技创新发展有机结合。

  有三个大的方面可以纳入新基建的内容:

  一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从2003年抗击SARS病毒以来,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还是很大的,这次防疫,从事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医生护士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英雄事迹可歌可泣。但这次疫情也暴露出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还是社会事业中的一块短板。据全国的统计数据,疾控机构的卫生人员占全国卫生人员的比重,从2009年的2.53%下降到目前的1.53%。还有数据说明,不仅比例下降,从事公共卫生的人员绝对数也下降了。这也是应对新冠病毒重大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时,初期显得十分被动的原因之一。总结这次防疫的经验教训,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大投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应加大力度。与公共卫生体系紧密联系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也应加大投资力度。从协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出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要强基层、强农村。从全国看,这方面投资的空间是很大的。而且这方面的投资可以也应该和5G、人工智能、大数据、远程医疗诊断等结合起来,以补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方面的短板。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应该在新基建里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老年康养体系建设。我国目前处于中级老龄化阶段,大概再过五六年,将很快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过去实行一家一个孩子的政策,使得银发浪潮比其他国家来得更加汹涌。在这种情况下,养老,特别是养老和医疗相结合的康养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现在高端的康养机构有一些,但适用于广大普通工薪阶层的很缺乏。发展康养体系,也不是简单地建养老院,也要应用高新技术成果。如人工智能机器人、5G远程诊疗技术等。通过康养体系收集大数据,可以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阶层老年人的不同需求特征加以分析,找出规律。老年康养体系建设,也应该在新基建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是义务教育体系建设。5G的发展对于网络远程教育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对提高老少边穷地区的义务教育水平十分有利。近年来,随着扶贫攻坚战的进展,许多偏远地区农村的义务教育基本建设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比较,差距还是很大的。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向把农村的义务教育体系建设好,需要的投资的量还相当大。

  医疗、养老、教育这三方面的投资,与高新科技的应用结合起来,应当合理纳入新基建的大盘子。这类投入,年度内、短期内的回报可能不明显,但这将对全民的健康、社会的稳定,人才的培养具有长远的影响,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建设,功在千秋。

  此外,和民生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应加大投资力度。例如北京等大城市,难道不能修一些高科技的停车场吗?现在小区、马路边全停的是车,城市交通的效率高吗?如果把停车场作为新基建里的一个项目,全国大中城市的投资需求量也是相当大的。还有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家庭里的网络设施建设等,尽管已经有很大发展,但都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总的来说,对于可以市场化的、企业可以自己做的,比如5G、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政府不要越俎代庖,政府的投资,只能起到引领作用。政府投资应当侧重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方面,补短板、补漏洞、强弱项。在竞争领域,在能够直接创造市场价值、能够创造消费产品的领域,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人物介绍

宋晓梧,男,1947年12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获经济学硕士。研究员、博导。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顾问,曾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兼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党组成员兼秘书长、宏观体制司司长,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分配和社会保障司司长兼国务院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国劳动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劳动部国际劳工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厂长(经理)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社会兼职: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劳动学会顾问、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顾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顾问;国家行政学院、人民大学、暨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与改革的实践,在企业改革和劳动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方面撰写了一些有理论创新和应用价值的论著、文章。主要著作:《回顾与前瞻:中国社会体制改革30年》、《改革:企业·劳动·社保》、《我国收入分配体制研究》、《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完善养老保险确保老有所养》、《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国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管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20年》、《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全书(劳动力市场)》、《产权关系与劳动关系》、《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国际劳务合作与海外就业》、《劳动力市场》、《人口、劳动力、教育、医疗保健中长期预测技术》、《企业劳动管理》、《中国厂长学》、《厂长负责制讲话》等。有关研究成果曾获2000年度孙冶方经济学奖、劳动部1997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5年度二等奖,改革十周年论文奖,1986年度全国企业管理优秀论著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