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急需建立高层的改革协调机制

发稿时间:2011-12-01 00:00:00
来源:《中国改革》2011年第12期作者:高尚全

  改革的顶层设计需要加强。现在不明确的是,谁来搞顶层设计?因此,首先建议建立高层的改革协调机构,其次建议恢复国家体改委。从这几年的改革实践看,由于改革总体设计不足,已经使当前改革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综观今天的改革,我们不难看到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不少地方和部门都强调改革创新,各种各样的改革尝试似乎从未停止过;另一方面,人们似乎对改革还有诸多不满意。一些部门打着改革创新旗号扩张权力,既得利益膨胀,已经不是个别现象,改革存在被碎片化的可能。这种改革变形、改革碎片化的现象,损害了改革的权威,使某些改革流于形式,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在这个特定背景下,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来之不易,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胡锦涛同志在建党九十周年时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市场化既然是改革方向,就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市场方式配置资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政府主导来配置资源。依靠行政审批制度和管制来加强宏观调控,容易造成权钱交易,提高企业准入门槛,造成某些行业的人为垄断,加大改革和发展的成本。这与改革方向和目标完全不一致。

  现在的改革,要有更大的勇气和决心。这个问题中央也提出来了,关键就是看落实。如果还是按照传统思维,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那么改革就容易走回头路。集中的体制是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作用,但它不是一种常态。“集中体制”是计划经济下的体制,在遇到战争、危机或其他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但即使如此,首先,我国仍处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消除走向市场经济的体制性障碍的任务很重,不能由于紧急或危机状态下采取一些特殊措施而否定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其次,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决策和执行存在多种约束条件,不解决约束条件问题,很可能大事办不成,负面影响不小。政府存在很强的“集中偏好”,而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分散决策;再次,政府要注意如何撬动市场,而不是取代市场,政府一定要在适当的时候,也就是在经济运行恢复常态时“淡出”。

  强调“中国模式”不符合中国的改革方向,不能把“中国模式”固定下来。所谓模式是定型的东西,如果把政府行政主导加市场调节作为“中国模式”,就会转移中国的改革方向,影响改革的深化。

  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会产生很多负面作用。现实中的诸多矛盾,恰恰是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所致,并非所谓的市场机制“缺陷”。公共领域的缺失以及权钱交易的泛滥,恰恰是市场经济不成熟的表现,是市场边界不清的结果,不能作为指责市场经济或市场机制的依据。 ■

  高尚全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