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高校抢生源乱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于各校在招生中奉行的“唯分数论”、“招生政绩观”,以及为之采取的各种上不得台面的做法,舆论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在所有的讨论中,笔者发现,还缺乏对招生人员这一群体的分析。事实上,招生人员的临时性、不专业性,也是导致招生急功近利、乱象纷呈的重要原因。
目前,各校的招生人员,除招办工作人员外(一般学校大致有八九人),大多是在招生季到来时,委派相关院系的教职工作为某省市的招生负责人,到当地去进行招生宣传。这种人员安排,显然与招生的专业性要求相距甚远。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其中的问题,于是把某省市的招生工作固定到某个院系,甚至落实到某个教授负责,但是,由于为全校招生不是院系工作的重点,教授的主业也不是招生,因此,每年大学的招生,总显得十分仓促,总是到了招生季,有关院系、教授才开始启动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学校对招生提出很高的指标,匆忙走上岗位的“负责人”,就要用这短短的时间,想方设法完成任务指标。
从抢生源的纷争中,笔者注意到,一些招生负责人明显缺乏招生政策常识、学生职业发展常识以及教育发展常识,很多对学生的讲解和指导,都是从学校自我利益出发,根本不考虑是否符合政策、是否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以及当下的教育发展情况。依照他们的“讲解”,家长和考生对政策的理解将会出现严重偏差,对职业生涯规划可能更迷茫。
比如,目前高校推行的“预录取”政策,学校称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利益,让家长和考生吃“定心丸”,但分析高考录取政策,在集中录取阶段的预录取,是没有法律效力的——— 万一学校的录取分数线超过承诺的分数,学校又无法增加计划,就可能撕毁承诺——— 总体看来,所谓预录取,是学校的“圈生源”行为,大多学校承诺录取的考生,其实根本不需要学校承诺,只要学生报考肯定会被录取——— 举例来说,某地北大招50人,清华招100人,另一名校招100人,那么,考虑到当地考生的实际走向,这所学校对250名前的考生承诺报考本校一定录取,就相当于多此一举,在实行平行志愿的地区,更是如此。还有的高校,把政策的规定,说成是学校的优惠,比如承诺“专业志愿服从调剂,进档不退”,而实质上,这是在平行志愿投档、录取规则中,几乎所有学校都采取的一种基本规则。大学招生人员之所以如此,一可理解为缺乏专业知识,胡乱给家长、考生“分析”政策,另外则是缺乏职业素养,故意弄乱政策,传递给家长、考生错误的政策信息,“吓唬”、“忽悠”考生。
至于一些招生人员在招生过程中,诋毁竞争对手,拔高本校,除了没有公平竞争精神之外,还暴露出教育常识的匮乏。比如,有招生人员批评某些高校在某些地方招生人数少,是故意抬高分数线的做法,这是不了解具体学校的学科规模和招生计划分布所致,如果一所学校某些学科总招生计划只有四五十人,分配在全国各地,平均一地就只有一两人,而对于考生来说,如果一校只在当地招收一两人,报考时会权衡再三,担心招生规模小,而被录取的概率低。对高校录取情况进行分析,恰恰是这种较小规模招生,表现出录取情况不稳定。因此,不明就里地批评,会误导考生误解一所学校的具体办学情况。
再比如,有招生人员批评有的大学搞两个代码,比如校本部一个代码,医学院一个代码,也是为了提高校本部的录取分数线。这也是不了解高等学校当初的合并所致。在高等学校合并时,有的医学院提出合并的前提之一是保留单独的招生代码,以便能招收到对医学感兴趣的学生。因为从以前的合并先例分析,医学院的招生和校本部的招生一同进行,医学院招收的学生,有不少是被调剂进去的,这使得医学院的录取分数貌似高了,却也使学生的专业兴趣不稳定。如果要说这其中有问题,主要是大学合并的问题。
总体看来,不专业的招生人员,在招生过程中,只是按照一个标准,即分数标准,来操作高考宣传,认为只要能搞高本校的录取分数线,就是招生成功。当然,这也是与当前的高考录取体系紧密相关的,由于高考模式是“统一高考+集中录取”,所以学校也就只关心集中录取中的“成败”,派出临时人员来应对这样的招生也就在情理之中。而反观国外大学,由于实行自主招生,学校在招生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但努力加大学校的推广力度,还会有十分专业的面试官,考查评价考生——— 我国大学也开始推进自主招生改革,但参与面试的考官,也是临时组建的,面试官的这种组成,使社会对面试的水平极不放心,这也成为推进自主招生改革的一大阻力。
要提高我国高校的招生质量,使招生竞争健康有序,必须改革招生考试制度,促进学校招生人员专业化建设。不然,我国大学的招生,就会长时期陷入低水平恶性竞争。
(作者系教育问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