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刘忠良:不要让“山寨”害了中国

发稿时间:2011-08-29 00:00:00
来源:中国改革网

  中国升级,如何打造自己的“脸面”?

  “山寨”打击中国诚信与创新,毁坏品牌建设环境,让中国劳动者的劳动变得更便宜,因而“山寨”们会害死中国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曾经说过:“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脸,松下是我的右脸。”品牌,不仅代表自己,也代表着国家的形象。遗憾的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只有不到20%的价值来自于品牌制造业的贡献。历史上,“MadeinJapan”(日本制造)曾是低质品低价格的别名,但在日本企业的不懈努力下,今天日本制造已经成了优质品的代名词。

  今天的中国,也是缺乏品牌,给人的印象是低品质,因而在国际上被迫只能接受低价格。这样的结果,中国企业被迫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中国劳动者的劳动缺乏价值,中国经济因缺乏品牌而难以升级,简单出卖资源和劳动力的经济模式又带来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和国民健康的透支。

  为什么中国需要品牌?

  提升中国劳动者价值需要品牌。

  品牌的好坏,一方面决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决定企业劳动成果的价值,同时也代表了国家的形象。比如那些给耐克或阿迪达斯做代工的企业,因为没有像耐克或阿迪达斯这样的品牌,难以在国际上竞争,只能做苦力,产品的绝大部分利润被国外品牌拿走。日本一些公司给日本创造出优质产品的良好形象,使日本制造摆脱了低端身份,所有日本企业和日本国民为之受益,因为他们的产品他们的劳动得到了更高的价值认同。

  消费者只会以较低的价格去购买一个被认为是低端的产品,生产这种产品的劳动自然也难以获得多少报酬。让中国人的劳动更有价值,必须改变中国产品的低端形象,这就需要中国企业拥有品牌,需要中国企业为这个国家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国家品牌,从而让中国人的劳动成果获得更高的国际认同。

  民族复兴需要品牌。

  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反映到个体上,就是无数个企业的竞争。品牌是企业资源和企业实力与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是国家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要崛起,民族要复兴,就需要千千万万个企业和众多的品牌参与世界的竞争。没有品牌的竞争力,就难以有国家的竞争力。

  民族的复兴,不能是一个低端产品的制造者或世界的加工车间,一个仅依靠出卖血汗劳动的民族是不能称之为伟大复兴的。只有创造出众多品牌,让中国产品的形象大为改观,让中国产品和中国人民的劳动更有尊严,才能真正称之为民族的伟大复兴。

  产业升级需要品牌

  产业升级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从低附加值产业过渡到高附加值产业,是产业的转换,如从简单出口原材料变成出口有技术含量的制成品;另一种就是让自己在本产业内的劳动更有价值,即产业质量的升级,如从制造服装的代工,转变为一个有自己品牌的优秀服装企业。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产业升级,都需要创造品牌。从一个产业换到另一个产业,获得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认同,需要创造自己在新领域的品牌价值。在本产业内提升自己,从低端产品生产者变成中高端产品生产者,必须创造出消费者对自己的品牌认同感。

  郎咸平说,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应该做国际产业链“6+1”分工中的“6”,比如我们中国企业替耐克做制造这一环节,耐克控制产品设计、各级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销和零售6个环节。为什么我们没有做这最有价值的6个环节呢?除了实力之外,就是我们缺乏品牌,我们这样做了消费者不能立即认同你,而品牌创造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创造品牌的过程,就是产业升级的过程。产业升级的过程,需要有品牌的创造才能顺利实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品牌

  发达国家,有技术,有品牌,无论是在科技产品上,还是在没有多少科技含量的产品上,都不需要依靠出卖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来获得国际分工的价值,因而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转和经济发展对本国资源环境的破坏很小。但中国,由于缺乏技术,缺乏品牌,被迫以消耗资源、损坏环境和健康的方式发展。比如说可口可乐,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但就是因为这个品牌,依靠中国的资源生产的产品又卖给中国人,让美国人在中国赚了好多钱。而我们,许多企业在做的是消耗了资源、污染了环境、损坏了健康,却仅能获得微薄的收入。

  中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环境消耗型变成资源环境友好型,由依靠廉价劳动力变成依靠技术管理进步和更高层次的价值创造,需要品牌的支持。创造品牌,支持品牌,让更多的企业以更人性更环保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经过程。

  中国企业如何打造品牌?

  追求成长与卓越的企业目标

  一个企业,只有心存长期而远大的目标,才能注重自己的品牌建设,一个打一枪换一炮的企业是不会在乎品牌的。建设品牌,首先应该有长远的目标或卓越的追求,这样的企业才会去努力建设品牌。中国许多中小企业,不注重品牌建设,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企业的所有者不是为了建设一个企业,而仅仅是为了赚钱,尤其是短期的赚钱。品牌是一个长期投资过程,没有长远目标是难以建设品牌的。品牌与企业发展,是共生共存的。一方面,品牌建设的需要,敦促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品牌建设和积累的过程。

  坚守诚信

  品牌,很大程度上它代表的就是一种信任,是对一个企业产品与服务品质的信任。建设品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那企业就必须坚守诚信。比如说三鹿奶粉,原本是一个很好的牌子,可在三氯氰胺上欺骗消费者,一下子垮掉了。美国安然公司,因为财务造假,一个巨大的企业轰然倒塌。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更难以容许不诚信的行为。张瑞敏有一个观点,他说,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企业都要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为什么?因为互联网使得信息不对称,由企业作为主导的一方变成消费者主导的一方,原来企业可以利用消费者不知道,他是主导方利用信息不对称欺骗、坑害消费者,现在消费者成为一个大的整体。只要有一个人提出一点点信息,这个欺骗消费者的企业就会立即遭受灭顶之灾。

  锐意创新

  品牌不是静止不动的,品牌是消费者对公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和印象。只有坚持不断的创新,让产品更优,让服务更优,才能获得消费者进一步的认可,给企业留下一个良好的形象。美国苹果公司近年来品牌价值快速上升,就是源于苹果的创新,引领了移动互联产品的发展。我们可以观察一下那些拥有很高品牌价值的国际大品牌,他们都拥有大量专利。日本家电企业索尼、松下等的崛起,实际上代表的是日本创新的崛起。韩国三星、LG的崛起,代表的是韩国创新的崛起。中国品牌要崛起,必须创新、创新、再创新。

  质量、责任、感恩

  品牌是对质量的认可,没有质量就没有品牌。为什么中国消费者愿意高价钱买外国产品?比如说奶粉。这是因为对国内奶粉已经失去了质量信任感。达芬奇用国产家具冒出意大利进口,就可以卖上天价。可能不排除崇洋媚外的因素,但可以肯定一点,意大利家具在中国消费者心中代表者一种高品质。

  生产出有高品质的产品,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要求的不仅仅是标准,还需要我们有一颗感恩和责任的心。消费者是生产者的“衣食父母”,消费者购买我们的产品,是对我们劳动的认可,让我们获得自己劳动的价值,我们应该有感恩之心。在我们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时候,我们面对的不是自己的同胞,就是国外的“衣食父母”,我们应怀着一种责任感去保障质量。只有用心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才有品质,而后才有品牌。

  制度、文化、人才与经营

  品牌发展离不开企业建设,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企业发展的结果。企业的发展,制度是保障,文化是灵魂,人才是支撑,经营是导向。建设品牌,首先要建好企业的制度,让制度保障效率,让制度保障质量,让制度促进创新。其次,要建好文化,给人以内在的规范和精神的力量,让质量、创新成为一种信仰,让文化的无形之手创造企业的卓越。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制度终归由人来遵守,文化终归于人的思想言行,经营的好坏也由人来执行,建设企业,必须选好人用好人。制度、文化、人才有了,如果经营不善,企业还是会翻船的。作为企业的最高管理经营者,对企业发展具有重大责任,要以敬畏之心经营企业。企业经营好了,效益高了,才有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去投资创新、投资质量、投资人才的培养。只有持续的企业,才有持续的品牌,只有经营上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如何支持品牌发展

  严厉打假,保护知识产权

  其实,中国企业建设品牌,是有很大优势的。最大的优势,是中国的人口多。人口多,人才也多,天才也多,创新者也多,这可以让哪些向上的中国优秀企业有充足的创新者和劳动生产者。另一方面,人口多,市场大,让中国企业有充分的发展空间,这更中国企业创造国家品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2009年英国品牌咨询公司IntangibleBusiness发布《世界500大运营商品牌价值评测》报告,中国移动品牌价值达到308亿美元,上升为世界第一。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该公司拥有最多的用户数,而且每年的增加率都超过10%”。中国移动获得这样的品牌价值,我不认为是中国移动的经营管理非常先进,而是因为中国人口多才让中国移动获得非常棒的业绩。这就像百度、腾讯QQ的价值一样,最根本的还是因为中国人口多。

  尽管中国建设品牌有自己的巨大优势,但中国缺乏相应法制和道德:法律不严惩造假就是惩罚优质,法律不严惩侵犯产权就是惩罚创新,在道德下滑、诚信危机的今天,中国企业十分缺乏品牌建设所需的健康环境。资深财经评论员时寒冰发现,美国有两种东西比中国贵:知识产权和劳动。做山寨很容易,如果法律不能严惩山寨,知识产权就缺乏收益,诚实劳动就会陷入危机。这时,更多的人不愿意创新,也不乐意诚信,于是,中国就缺少品牌,然后中国的劳动也就缺少价值。所以,山寨会让中国人的劳动变得很贱。改变中国这种命运,中国必须强化法制建设,严厉打假,保护知识产权,让诚信和创新者获得应有的收益。

  制定标准,保持底线

  如果一个行业缺乏标准,或标准太低,就会毁了的这个行业。比如中国的牛奶,标准太低,这样与国际一对比,就会陷入质量劣势,降低中国奶业的国际形象。发达国家的高门槛的技术标准,其实是在激励他们产业的发展。许多时候,好的东西需要政府制定标准认可它,坏的东西需要政府制定标准惩罚它,扬优除劣,高标准是扶持优质,底线是保值行业的最低形象。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就要求出口企业有一定的创新标准,这样就激烈了创新,改变了日本产品仿冒的低劣形象。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品牌形象,日本的做法值得中国学习。

  引导品牌发展

  坏的要惩罚,好的需要引导。在政府打击造假、打击仿冒、打击低劣的同时,也要给好的更多激励。比如,品牌建设需要质量和创新,这就需要政府从各方面支持质量提高和研发创新。当然,其中一部分也可以交给民间来做,比如监督、认证等,支持这方面的民间力量发展也就是间接支持品牌建设。

  品牌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形象,也是一个国家的形象,中国要升级,要由廉价的低端产品制造者,需要更多品牌。当中国企业的品牌建立的时候,中国国家的形象也改变了,中国制造才更有价值,中国劳动者才更有尊严。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