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再思考

发稿时间:2022-04-19 13:40:15
来源:人民网作者:阮一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印发更加凸显了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与探索。通过高校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入脑入心,要着重把握好下列几个问题: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性融入高校思政课?如何选择科学、有效、具体的融入路径?如何更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内容体系到教材体系再到教学体系的转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坚持整体性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或目标诉求,客观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属性,一系列价值理念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的价值形态,具有相对固定的逻辑结构。划分三个层次的目的在于让人们从总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出于对核心价值观整体认知和把握的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不是直接“植入”或内容上的简单替代,而是要遵循每一门课程的学理属性、知识特征、教育功能和授课目的,科学地融入各门课程中。这个过程要把握好整体性与重点性的统一与结合。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完整地融入思政课之中,或者说,每一门课都应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这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的整体性决定的,尤其是由其相对稳定的、整体的价值形态决定的。也就是说,思政课不能孤立地、割裂地、碎片化地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机械地与教材体系中的知识模块一一对应。而重点性原则,就是要根据每一门课程的学理属性、知识特征、教育功能和授课目的,有针对性地突出某一价值问题的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实际上是要求这四门课要从不同层面、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面解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要选择科学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可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视角切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来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观或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观或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观或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建构内涵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把它看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追求,而且要看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目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发展观念,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区别;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差异,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性、完整性、时代性和发展性;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非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区别,包括与空想社会主义等形形色色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别;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文化渊源关系及其显著不同,摒弃民族文化虚无论和复古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价值观问题上继承、发展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应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视角,依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的改革实践,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它的理论依据、文化根源,更有其实践基础,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自信归根结底立足于和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丰富实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实践、形成于实践、验证于实践并完善于实践。这样讲,能增强说服力和吸引力,也更能深刻地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观,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语境中的价值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用历史的和发展的眼光、视野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赋予其历史与现实的说服力。要遵循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线索,通过讲述中国近现代历史基本进程和其蕴含的因果逻辑,结合具体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夯实大学生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和理性基础。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统领整门课程的一条“主线”。虽然安排了专门的章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讲授,在教学中也要体现整体性,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并贯穿全课程教学过程,有机融入其他章节内容。要着力引导大学生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落脚在规范性、实践性上,让大学生学会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实现“两个转化”

  首先,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体系向思政课教材体系的转化。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在最近一轮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的修订中,对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部分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不仅对原有内容进行了深化和提炼,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贯穿了整个教材体系。

  其次,要实现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要注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叙事的设置、选择。具体而言,一是逻辑层面,要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性、完整性、逻辑关联性、层次性;二是历史层面,要理解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流变的、历史的、必然的、发展的价值观;三是现实层面,要注重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感、现实感、实践与行动属性,实现由观念世界、理论世界向“生活世界”的转化,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由信奉向践行的转化;四是语言层面,要坚持逻辑严谨的说理语言与生活化的叙事语言相统一;五是方法层面,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包括系统讲授、问题研讨、实践教学等。■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